如果你有午睡的习惯,你会发现如果中午不趴那么一会儿,一下午的脑子都是不清醒的。如果你有迷茫的习惯,最终你也会发现,无论处在人生哪个阶段,都有数不清的“迷茫”和“瓶颈”在等着你守着你。也许没准儿哪一天,这些迷茫不再以迷茫的面貌出现,它换了一个更酷的名字,灰犀牛。
上周给团队做了关于职业规划的分享,我现场做了个小的调研。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拥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同时,约有 30%的设计师认为自己作为设计师最多只能工作到 35 岁。
对大部分人来讲,一生中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工作,职场是一个个人自我实现的舞台。保持适当的求生欲与危机感,有意识的准备自己职业发展的 Plan B,应该是每个职场人的必修课。设计师们也应该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目标,才能在为老板工作的同时,也为自己工作,为自己的未来工作。
本文从实用角度,以互联网行业的设计从业者为例,结合我自己作为职场老鸟的血泪经验,梳理了进行自我职业规划的方法和步骤,希望大家可以建立一个正确的认知,打开职业生涯发展的新思路。
往期同类文章推荐:
很早之前写了一篇《设计师晋升述职和能力模型》的文章,很多小伙伴给我留言或者私信,问了很多问题,也跟我探讨了自己的设计师职业规划和职场困惑。
阅读文章 >职业规划的核心根本问题是认知问题,认知问题的处理首先需要从认知自我开始。
成为自己,成为如所其是的自己,是每个人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的首要目标。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生涯发展研究者舒波,提出的职业发展拱门,也将“自我”的构筑放在了拱门最顶端、最中间的位置。
所以说,了解自己,正确的认知自己是做好职业规划的第一步。成为自己,成就自我,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标。
那么如何认知自己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 4 个纬度来进行。
1. 职业性格
一个人的性格或人格在成人之后已经定型,几乎是无法改变的了。所以了解自己的性格,正确的认知自己的性格,是一个非常基础的事情。
比方说一个人非常内向,我们不应该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内向有哪些缺点,拼命改掉这些缺点,努力变得更外向的人差不多。而是应该洞察自己,认知自己,了解自己性格中的长处和短处是什么,不断放大自己的长处,学习一些技巧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心理学上会有很多方法和量表,比如 MBTI、九型人格、大五人格这些测试工具都可以帮助我们认知自己。
2. 职业兴趣
林语堂说,“先有痴,而后有成”。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自己天生对某些事情的热爱,往往是我们做事情的原动力。
很多目标感强的人,在学生时代就有了相对明确的目标,这往往得益于比较成熟的职业兴趣与职业启蒙。
相信大多数工作几年之后的同学,也会比较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对这一点仍然存在疑问的,可以结合“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来做判断。
3. 能力结构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进行设计师的能力结构认知,我结合设计师的岗位胜任力模型整理了一个素质评估模型。
我们可以首先看一下专业素质和通用素质的部分,基本上作为设计师我们有六项能力是需要不断提升,也是被不断评估的。分别是:专业技能、项目管理、洞察创新、协作能力、执行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结构化的东西来自评自己的能力结构,哪些方面得分较高,哪些方面得分较低。从而对自己的能力结构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4. 职业价值观
简单的说,我们作为一个人,在工作中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我到底是觉得赚更多的钱最重要,还是获得更多的工作成就感更重要,抑或还是有融洽舒适的同事关系更重要,这都是我们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相对于上面的三点相对更加隐性,但其实对于职业规划而言是最为重要的。
舒波提供的职业价值观自测量表,将职业价值观划分成 15 种类型,分别是美的追求、安全稳定、工作环境、智能激发、独立自主、多样变化、经济报酬、管理权力、帮助他人、生活方式、创造发明、上级关系、同事关系、成就满足、名誉地位。
无论你对了解自己有多高的自信,还是非常建议自测一下。
对外部环境的认知,也同样重要的决定了我们能不能做好职业规划。对于设计师来讲,需要考虑两个领域的现状和趋势,一个是设计的专业领域,一个是就职公司所在的行业领域。
嗯,这的确是一个很伤脑筋的问题,不过我们在职场上很多关键的选择都与对这个问题的认知程度强相关。遇到问题时抓瞎,问问这个,问问那个,还是不知道该怎么选,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对环境缺乏认知。
在设计思想同质化、设计方法透明化、设计工具傻瓜化的今天,设计师作为一个职业,有着明显的低门槛、低天花板的现象。
低门槛让设计技法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弱,设计思维的重要性越来越得以凸显。
想法远大于技法。
这是好事。科技的发展释放了设计师更多的头脑和时间,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的同质化加速了设计师的成长速度,从而使得年轻的设计师可以得到快速晋升。
同时,快速晋升的同学也逐渐看清了自己在这个领域里的天花板。天花板与瓶颈的本质不同:瓶颈说的是过程,而天花板说的是终结。所以这意味着互联网行业的设计人才在进行着快速的迭代,快速的新陈代谢。
这也许是一种耸人听闻的说法,但愿如此。
我们再看一下行业环境。显而易见的是,设计师除了是设计师之外,还是自己所在行业的从业者。而设计师和程序员这样的职业,跨行业跳槽相对比较容易,所以我们也经常面临对行业的选择。
也许我们有一些途径可以获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做选择和判断。不过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充分显示了大环境的不确定性。
2021 年之前,也许没有人能想象奥运会在疫情下召开,全世界的人一起看的奥运直播,直播画面全部是都 2020,而今年是 2021 年;也没有人能想象在线教育行业以双减政策的出台而整体塌方,一夜之间新东方等教育机构的市值缩水近 7000 亿;也几乎没有局中人可以获知滴滴上市后面临的审查。
这就是不确定性。
认知环境是一个难度较高的事情,并且我们掌握的信息永远是片面的,我们的认知也永远是不全面的。
如果我们要做职业生涯规划,不需要等到对自我和环境的认知非常胸有成竹之后再进行目标设定。并且因为我们认知的局限性,我们设定的大目标往往只能是一个模糊的、不够具体的目标。
所以首先我们要做的,是设定一个哪怕是模糊的长远目标,结合你所有关于职业状态的美好想象,大胆的设想它,并把它写下来。
然后围绕这个大目标,我们设定一个近期就能尝试实现的小目标。小目标的设定周期可以是一个月,两个月,或者半年。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
比方说,小莉的职业理想是成为一个万众瞩目的、多金的网络红人,那么他可能就需要从打造第一个关于自己的爆款短视频开始。小目标要与大目标要有强关联。
达利欧 通往成功的 5 步流程
有了目标,就需要尽快动起来。如果不去行动,会在迷茫中继续蹉跎度日,最后陷入一个毫无动力的死循环。
有了目标,需要立即行动。
对,要立即行动,不是 1 年后,不是 2 个月后,也不是 2 周后。
当然并不是说你要抛下现在手里的一切,重新开始,而是说应该围绕目标先做一些尽可能的低成本的尝试。这种尝试性的行动,其实是在验证目标的可行性。
行动是目标规划的一部分,只有先动起来,才能促使自己在对规划中的内容做进一步的了解、形成更笃定的认知和判断,从而真正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
在行动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修正目标,并重复做尝试进行。
以上。
更多职场干货:
2020 年真的是一个开局不利的一年,如果有的选择,可能很多人都想重新开启这一年吧。
阅读文章 >最近和很多设计师朋友交流发现各个阶段的设计师都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比较迷茫,我最近也思考了挺久,梳理出这篇文章和大家一起共勉。
阅读文章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柴林的设计笔记」
本篇来源:优设网
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4-step-plan-for-your-car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