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 卡片 功能 肩负着 2022 年理想汽车 L 系旗舰使命的 L9 已经交付半年有余。23 年,理想也迎来 L 系 7/8/9 车型全面开花的局面,以五屏多维交互为卖点和噱头的新一代智能座舱系统也正在经历着市场和用户的验证。理想的车机一直就带有着易用/美观/流畅的标签,从 ONE 上面的仪表/中控/副驾三联屏+空调控制屏,到 L9 上的中控/副驾双联屏+后排娱乐屏,车机的信息结构和界面布局都发生了极大变化,随之带来的是交互操作和视觉感官上也有了新的体验。这种新,是延续了理想 ONE 的易用性?还是随着屏幕增大带来了一定的设计困扰?让我们来跟你细细聊一聊。更多HMI设计干货:入门必看!8000字完整梳理车载HMI设计的前世今生近期因为工作调度,有时间去对车载 HMI 历史进行研究。阅读文章 > 首先抛出我们的观点,理想 L9 的座舱车机体验在 2022 年发布的车型里,无论是信息罗列交互逻辑还是视觉 UI 动画效果以及流畅度,依然是处于第一梯队。但由于屏幕的可视面积增大,信息和功能如何在这块大屏幕中更高效率的呈现和使用,有一定的提升空间,UI 的精致和美观度,也还可以再精细化的打磨。在理想 L 系的车机系统里,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应该是主界面的卡片,导航及音乐,还有空调系统的控制。在主界面上,我认为现有的 L 型功能分布是合理的,但在 UI 的视觉呈现上,稍微显得有一些复杂,或许设计师的初衷是让这部分的功能分区更明显,按钮的可点击感和视觉指引更突出,但我觉得还可以做一些层级的简化和归类,减少模块之间因为分区的间距带来的割裂感。因此在全局的操作框架上,在保留现有的功能分区和操作逻辑的前提下,我重新做了视觉层级的梳理和归类,让功能区的 UI 视觉尽可能的简洁,同时保证原有的视觉指向清晰。这里我是这么设计的,首先弱化视觉上的区块感;用图标高亮来显示当前状态;收窄左侧面栏宽度,提升右侧内容区显示面积。除了导航/音乐/摄像头之外,还可以扩展一个常用功能至左侧菜单。这里留了一个可以讨论的地方,那就是下面三个全局入口保持固定不变外,上面的一级入口是否可以让用户自定义?这样的话可以把一些用户自己常用的功能提到这个入口来,相当于新增了一个应用快捷方式入口。底部的操作栏,我把功能分区用间距和竖线来区隔,减少底部信息由于“模块化”带来的割裂感,同时新增一个秘密模式入口,驾驶模式切换在方向盘屏幕操作的便利性比在这里要便捷很多,因此从这里拿掉了。这就是关于常驻操作区域我的优化方案,是不是“看起来”干净整齐多啦?接下来我们聊聊右侧的卡片。记得在春节期间 @贺磊 提到过:“ 导航不需要霸屏,可以留一个区域显示音乐,并且下半部分显示歌词,副驾也可以跟着哼几句,导航+HUD 也可以兼顾开车不走错,如果卡片可以自定义拖拉宽度就更妙了。 ”作为每天显示频率最高的主界面,我也确实觉得目前卡片的信息利用率太低了。走访了几位车友,大家的一致感受有几个点:天气界面可以不需要那么大,有一个区域显示当前时间和天气状况就可以了;车辆的状态和行驶信息默认在第二屏,即便是拖动到第一屏来展示后,由于尺寸的原因要么看不了EID界面要么音乐控制和天气卡片就会被挤到第二屏去,操作和显示都不太方便。于是我重构了右侧的卡片栅格,在现有的卡片尺寸基础上拓展出一个 mini 卡片,在有限的空间内效率更高的展示更多用户想要的内容。这里的 mini 卡片,也可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行驶里程 / 小计里程统计 / 胎压 / 水温 / 海拔高度 / 当前车内温度,其实都可以在这个小空间内轮播展示。毕竟中控屏幕就那么一块,在 13 寸的屏幕上如何合理的寸土寸金利用好,我相信理想的设计师们也在考虑。除了 mini 卡片,首页还可以设置导航或者 EID 界面变成大卡片模式,这样在不需要进入导航或 EID 界面,就能在首页进行一些基础的功能操作,实现真正的 0 层级交互。好了,如上就是我优化后的主页界面。当然如果不需要大的导航界面,也可以切换回现有的展示方式,不冲突。全局对比看下来,我个人觉得界面里模块之间的间距变少了,信息整合度更高了。这个优化在浅色界面可能更容易出效果,可我只有深色界面 JPG,所以就先这样吧。before除了主界面之外,现在的 L 系车主在全屏幕使用导航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一个痛点。想看当前播放的音乐,或者车辆里程行驶信息,或者 EID 界面的时候,都需要从当前导航界面跳转出去,在另一个界面完成信息的获取和操作。那有没有可能有一个小比例的副窗口,多任务处理信息呢?用过折叠屏手机和 Pad 的同学都知道,分屏功能很实用,在一部分的横屏车机上也有这样的交互功能,我也给咱们 L 车主做了一个,一起来看看。我来做一下设计说明哈。当进入全屏应用后,点击右下角的“分屏”按钮,即可进入分屏模式。默认可能是音乐或者 EID 界面,拖动可以进行左右界面顺序的切换(按照咱们 8155 的算力,如果能进行双卡片的任意拖动和尺寸自定义就更牛了)。副窗口可以显示音乐/EID/车辆信息等等,由于尺寸与主界面卡片一致,因此信息可以完全复用,不会增加研发和 UI 成本;右滑或者左滑卡片,就将副窗口划出界面就可以返回到全屏模式,这个交互操作跟 iPad 和折叠屏手机可以定义成一模一样,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以上,即是我对现有车机界面自己理解后做出的一些小小优化,仅作为我自己的解题思路,也算抛转引玉,希望车机越来越顺手,越来越好用。当然,这份方案里也还有很多交互和视觉层面的细节还没有考虑周全,也希望和大家一起切磋讨论。2023 年,关于车机我还有更多可以聊,一起期待一下吧!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lixiang-hmi-design
入口 卡片 功能 一、功能入口概述不论是在设计中还是生活中,入口对于我们来说都很重要。比如当你需要进入到一个空间时,你需要知道门的位置并清楚如何打开它。比如下图中左侧的门就非常明显,而右侧的门则需要仔细辨认了。还有的入口即使你知道它存在,但也根本弄不懂它的含义,如下图你能分辨出男女厕所吗:由此可见,在入口设计中保持其清晰与直观是非常重要的。在 B 端页面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同样会面临很多入口的设计,比如需要从当前页面下钻或者跳转至其他功能的时候,而这类入口我统称为功能入口。那么我们在面对这类问题时,到底有多少种形式且如何选择呢,本人根据实践以及资料整理出了这篇文章,对 B 端中常见的功能入口都进行了对应的总结和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作者往期文章:B端对齐如何设计?我总结了这3种常用场景!B端设计中如何做好对齐设计?阅读文章 > 二、功能入口形式在这里我根据样式和场景将我们常见的各类入口分为以下几类:文字入口、图标入口、卡片入口、自定义入口。那么这些入口的使用场景都有哪些区别呢,我们接着往下看。1. 文字入口文字入口应该是最常用的,也是我们最常见到的。其大量分布于我们的页面之中,对于文字按钮,通常会用以下几种方式:文字变蓝。这是为了和普通的文本形成区分,从表达上直接告知用户当前可点击;文字+图标,比如箭头或者图标。这种形式在很多界面中也会被用到;文字+底色或者描边,这其实就是我们常用的填充按钮或者描边按钮。那么纯文字是否可以作为入口呢,答案是肯定的。纯文字的形式一般存在于固定的组件入口,比如弹窗的取消,以及网站常见的底部导航:在这里我们注意到目前有很多 B 端产品会有这样的细节,对于在当前页面下钻的入口,可以用纯文字表示,对于需要下钻或者跳转页面的入口,会在后面加一个符号的提示按钮,达到提前告知用户页面跳转的目的,表意更明确。这里还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当前列表承载了多个入口,那么此时你应该如何放置这些功能让用户更好理解呢。这里有两种方式:A.将功能入口以文字的形式直接放出来,列表本身不承载任何入口;B.将列表整体作为一个入口,其余功能以文字的形式作为另一个入口;那么这两种功能到底该如何取舍呢。个人认为,这取决于当前功能的主次级关系,如果当前功能都为平级,那么直接都放出来即可。如果某个功能为主要操作,那么列表本身点击则为进入该功能,其余功能都为辅助。2. 图标入口图标入口的使用频率也很高,比如我们常见的编辑、删除或者设置等,都用了图标按钮来进行传达。但图标按钮在使用时需要注意 2 点:1. 一般对于用户认知度很高的按钮,比如电话、喜欢、关闭等,可以直接用图形表达,用户也能够充分理解其含义。2. 对于用户认知度不高的按钮,我们最好图标配合文字按钮进行说明。最直观的方式是直接图标+文字,比较隐蔽的方式是 hover 图标再进行文字含义的解释。这两种都可以进行使用。举个实际的例子,你可以通过上下两个图片的图标按钮,看你在默认情况下能够识别几个图标的含义:是不是 coding 的图标如果不进行 hover 查看说明基本都不认识,而微博的图标则基本都能够辨识。3. 卡片入口卡片入口则区别于常规的入口形式,卡片入口可以让我们对其内容区域有更加灵活的发挥方式。卡片一共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纯卡片、卡片+常驻入口、卡片+隐藏入口。「纯卡片入口」这种形式我们很常见,就是在卡片里面可以简单介绍下该功能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 hover 卡片样式上进行对应变化,用户直接通过点击卡片就可以进入到对应入口。这种卡片形式不用刻意表达点击样式,因为一般卡片在用户视角下都是可以点击的。我们更多的关于则是卡片的表现形式。如果大家对表现形式感兴趣,后续有时间可以整理一波,这里就不再赘述。「卡片+常驻入口」这种形式适合其余入口也比较重要的时候,可以将多入口进行外露。这样便于用户能够一眼发现,缺点是可能整体视觉呈现上不够美观。而卡片本身是否提供入口呢,这其实跟之前文字的思考一样,如果我们本身对某个功能的点击权重较大,你就可以赋予点击整体卡片的功能,否则你可以去掉点击卡片本身的功能。「卡片+隐藏入口」这种设计形式在 B 端中也用得非常多。其既可以达到多入口的功能,也避免整体影响页面的美观性。缺点就是在用户的第一眼呈现上会隐蔽一些,需要用户主动发现。我们可以根据当前产品的业务场景需求,来选择不同的卡片入口形式。4. 自定义入口自定义入口更多是设计师自定义的某类入口,他不限于样式,比如可以是某类异性形状。但此类入口一定要让用户明确其是可以进行点击的。比如你可以通过卡片形式或者加指向性的图标来让用户知道。三、入口的出现场景我们在进行入口设计的过程中,基本会有三种出现场景:常驻类、隐藏类以及场景类。1. 常驻类入口常驻类入口通常是比较重要的,需要用户高频操作的。根据业务的需求场景我们可以选择最重要的功能作为常驻入口外露,比如语雀文档的新建文档、知识库和模板中心则作为高频入口放了出来。2. 隐藏类入口对于很多操作,他的重要程度并不高,且操作较多的情况下,我们会考虑将其功能入口在默认情况下隐藏,用户需要 hover 才能看到功能入口,或者隐藏在...里面:3. 场景类入口这种入口的用法则更为高级,一般当用户需要该功能入口的时候,它就可以主动出现。比如飞书文档当你使用 ctrl+z 撤回操作规定次数后,其会在顶部出现历史记录的入口,并提示你可以直接进入历史文档查看。这种还体现在当你在长文档区域滑动操作指定距离后,其右下角就会出现返回顶部的按钮,来让用户更快地回到顶部。但这种入口场景的建立的前提,一定要在熟知用户操作的前提下进行,才能给用户更好的体验,否则只会带来尴尬的体验。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之前微博上线的时间预约功能,其用在新闻大事件的时间预约时就会非常尴尬,比如「你预约明上午 10 点半袭击 FBI 办公室」。好了,本次的入口分享就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也是今年的最后一篇了,希望大家新年快乐,明年过得更好~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阿东的设计体验馆」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function-entry-design
卡片 内容 间距 卡片设计在 UI 中有非常多的优势,相关的文章我已经写过几篇了,结合往期文章可以更系统地学习卡片设计规范:新人设计师来收!卡片式设计基础入门指南(附超多案例)很多人对 APP 中的卡片设计习以为常,但对于卡片设计流行的原因、优点,以及如何做好卡片设计却可能不甚了解。阅读文章 > 做好这4个细节,帮你快速提升卡片设计效果!Hi,我是彩云。阅读文章 > 在做卡片设计时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分享 8 个最关键的细节。在这之前,我们一起来对 UI 中的卡片设计基础做一个梳理,总结下一般在哪些场景适合用卡片设计。卡片是 UI 中的一个组件元素,能够创建清晰的视觉单元,让信息更具逻辑性。它通常包含:标题、描述、图片、按钮或者链接。基础卡片一、一般在哪些场景使用卡片设计?产品目录页面:大型电商网站诸如亚马逊、阿里、沃尔玛和 eBay 都使用了卡片设计做产品呈现。通常,一个产品卡片构成包括产品图片、标题、价格、折扣和行动按钮,可以通过点击这个行动按钮查看商品详情页面。Amazon (top) and Alibaba (bottom)eBay (top) and Walmart (bottom)内容网站:新闻文章、社交媒体平台会使用卡片组件这种比较聚焦的设计去呈现每个内容,这样用户可以快速扫描,阅读内容。Behance (top) and Dribbble (bottom)CNN (top) and BBC (bottom)仪表盘界面:仪表盘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在其中能够很容易体现卡片设计的优势,它能把相关的信息在界面上组织到一起,帮助用户更容易的比较和分析数据信息。Mixpanel (top) and Dribbble (bottom)收集网站:浏览和探索大量的设计作品是一种有趣和吸引人的体验,就像 Pinterest,Unsplash 基于卡片布局,用大图封面的形式能够抓住用户的眼睛。这就是为什么在网页和手机体验中使用卡片浏览变得如此流行的原因。Pinterest (top) and Unsplash (bottom)协作工具:卡片是很灵活的组件,它可以将不同类型的信息和子元素组合在一起。例如,Figma、Miro、Framer 都用了卡片形式展示项目和文件。卡片设计干净、易于互动、实用,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文件相关操作。Figma and Miro二、最佳实践讲卡片设计的文章相信已经很多了,但我想在这篇文章中着重讲一些容易被忽略的设计细节。我希望这些点可以帮你进一步优化卡片设计。1. 注意在卡片和背景之间设计合适的对比度为了从背景中更好的区分卡片,你可以给卡片增加一个外描边或者加一个浅浅的投影。彩云注:这里原作者放的例子我觉得没有特别好,但是她提到的这个细节确实是需要注意的,背景和卡片之间的颜色对比不要太小,不管是改颜色还是加描边或者投影,都是为了加大这种对比。比如下面彩云随便找的一个很优秀的卡片设计,就是用的多彩色加大了卡片与背景的对比,使得信息清晰可见。2. 努力维护好字体大小,避免使用太小的字号内容可读性由所选字体和字体大小决定。下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两个卡片设计在样式上都差不多,但因为字体大小选的对,整个卡片在视觉上变得更平衡,对人眼来说更好,所以右边的卡片更容易识别。关于字号选择有一些经验可以分享给你,帮助你优化视觉层次。(彩云注:这里提到的尺寸应该多指 PC 端)标题,使用的字号会在 20px-96px 或者更大,取决于卡片的尺寸和具体内容副标题,字号会使用小于主标题 2px-10px,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区分正文,字号最少 16px。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你使用某些本身字符就比较大的字体,则可以适当减少字号。例如,在谷歌规范( https://material.io/design/typography/the-type-system.html#applying-the-type-scale )中,两个正文文本的大小分别定义为 14px 和 16px按钮,它的字号不可以比正文的字号小。当需要展示多个选项时,对于主要按钮需要用到更突出的字体样式(加粗 Semi-bold/Bold),次级按钮使用略弱的字体样式(一般 Regular/Medium)尝试限制字体大小的数量,可以使用字体缩放插件,Figma 中的插件 Type scale( https://www.figma.com/community/plugin/739825414752646970/Typescales )或 Web tool for defining a type scale( https://type-scale.com )3. 对留白创建一个间距体系留白是 UI 各元素之间的空白区域,它们将创建视觉组,保持视觉层级。如果你想避免设计混乱,需要确保做好一致性,你需要定义好间距体系,这对开发来说也会非常有效,减少代码量,还原的更好。关于间距系统我也有一些经验选择一个基础单位,并用它来作为 UI 元素间距的倍数值。一般来说,基础单位是 4px(0.25rem)。不建议使用奇数比如 5px,这是因为设备中会有 1.5x 的 DPI,这个留白的缩放值会变成 7.5px 会导致像素模糊通过使用基础单位作为增量或乘法来定义间距值,减少间距值的数量,会让 UI 更简洁,例如它用来定义 Tailwind( https://tailwindcss.com/docs/customizing-spacing )这个产品留白规范Figma 进阶用法,修改“大移动”(具体设置方法见官方帮助文档 https://help.figma.com/hc/en-us/articles/4404575206295-Set-small-and-big-nudge-values ),从默认的 10px 改到 8px,这将会让你每次移动元素可以保持 8px 的数值(这是基础单位的 2x),只需要按住 shift+方向键即可。这会非常省时间4. 尽可能设计与内容布局相似的加载状态加载状态匹配即将加载的真实内容会减少用户对于加载内容的不确定性心态。下面的例子,你可以在右边看一个正确加载效果的设计,会更加符合用户的心理预期。一组加载状态的效果对比Figma and Vimeo5. 定义一个卡片的固定高度在实际项目中,你需要设计一个卡片元素,假定一个卡片是一行内容,另一个卡片是有 4 行文本内容。最好的解决方案是设计一个固定高度的卡片,在内容较少的卡片上使用留白,而在内容较多的卡片上使用文字截断。(彩云注:这样卡片在效果上更加一致。)6. 使用网格作为卡片设计的基础规范网格作为卡片的布局基础,有助于统一地安排内容,这就是为什么当涉及到卡片设计时它们是如此有用。当你需要时,可以使用网格将卡片的宽度扩展到需要的网格列数量,通常这样做,你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卡片宽度。当设计一个响应式布局时,应该为每个断点设计一个网格,设计相应的卡片大小。(彩云注:可能有些人不大理解断点的意思,它指的是从 PC 切换到平板,然后再切换手机,屏幕大小在变化,布局也会做相应的改变)(1) PC (2) 平板(3) 手机你可以在这 2 个网站学习到更多关于响应式设计的规范 Material Guidelines or Intuit Design System.当你在设计基于卡片,响应式布局时,你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卡片内容在所有断点之间看起来一致吗?(台式机、平板电脑、手机)间距值是否一致?交互合理吗?它们会影响卡片的大小和卡片之间的间距吗?长标题有考虑吗?它们会如何影响卡片的内容?一些 Figma 设计卡片布局的建议:为卡片定义约束 constraints( https://help.figma.com/hc/en-us/articles/360039957734-Apply-constraints-to-define-how-layers-resize ),以确定当你调整它们的大小时,布局中的卡片应该如何响应为卡片应用 auto-layout( https://help.figma.com/hc/en-us/articles/5731482952599-Using-auto-layout ),使它自动调整大小根据里面的项目。在 Figma 上有教程( https://www.figma.com/best-practices/everything-you-need-to-know-about-layout-grids/additional-tips/#using-constraints-with-layout-grids )创建一个 8px 的网格可以让你在设计中精确地排列和调整 8px 增量单元的元素大小7. 创建不同内容的卡片设计如果你事先知道卡片可能有不同长度的内容,请确保在设计中涵盖这种情况。在不同内容转换过程中将帮助开发以正确的方式为卡片做好还原,避免破坏内容对齐。8. 为更好的用户体验定义卡片交互UI 交互是用户通过触摸屏、鼠标或键盘设备与 UI 元素交互时发生的操作,状态是在特定用户的交互中出现的视觉反馈。与许多其他 UI 元素(按钮、文本字段、下拉菜单等)一样,卡片的状态应该取决于使用上下文和定义的交互。对于特定的交互,卡片应该根据状态设置样式。最常见的卡片状态列表:默认:卡片处于正常状态,无任何用户交互悬停:当用户将鼠标光标(指针)放在卡片上时激活:如果卡片是可点击的,用户按下鼠标主按钮点击它,卡片的样式应该改变,以显示组件是激活的。这与按钮被按下的状态相同聚焦:当使用键盘或语音等输入法时,卡片会高亮显示。通常在网页上这种状态是用蓝色的,但你可以选择你自己的品牌色,只要确保颜色与背景颜色至少 3:1 的对比度选择:卡片被选择时的状态拖动:用户拖拽卡片时的状态总结卡片是 UI 中的常见组件,你可以在大多数网站和移动应用中找到它,它实在是太流行且实用了,所以一定要掌握好卡片设计并进行大量的练习。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使它们在视觉上更有吸引力,更有效,更容易访问。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彩云译设计」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8-card-design-methods
内容 卡片 页面 微交互系列意在分析交互动效中更加细节的思考,探索微小设计中的更大可能性。本期主题是研究双列瀑布流的卡片内容浏览体验。我们关注到不同的双列瀑布流中,从卡片内容点击后到过渡为一个完整页面的动画在不同的 APP 中设计上有一些微妙的区别。而这些微妙的区别带来了不同的浏览体验。于是我尝试把不同的过渡动画进行了逐帧的分析,观察其中的细节差异,以及探寻背后的设计思考。方式一:滑入滑出滑入滑出是在交互中比较常用也是比较普通的形式,典型代表如淘宝的推荐内容,以及 B 站的视频内容等等:这类交互虽然比较常用,使用起来也并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不过既然我们今天抱着一种钻研的态度来看,那我们就要找到使用滑入滑出动画带来的问题 – 增加了用户的「反应时间」。什么是「反应时间」?用户完成点击后,到新页面进入的这段时间,是我们常规理解中动画的「过渡时间」。受到网速的影响,可能还会产生系统的「响应时间」及新内容的「加载时间」,这里我们抛开这些,假设响应和网速都处于最佳状况去做后续的探讨。那么在双列卡片内,用户被图片内容吸引,滑入新页面后,原来关注的图片大小和位置均发生了变化,用户的视觉焦点要重新在新页面寻找,然后再基于这个焦点开始浏览其他信息,这个过程称之为「反应时间」。举一个更便于理解的例子,这里的「反应时间」其实就是指你在玩打地鼠的时候,从地鼠出来到反应它在哪个洞的时间。而这样的时间,据研究通常在 200ms 左右(刺激源为单一刺激源,具体引用见文末参考)。这个数字代表了什么呢:当我们在打游戏的时候,延迟超过 100ms,就会有卡顿的感觉。所以滑入滑出动画所带来的近 200ms 的反应时间,在无形中影响到了用户在浏览页面时的体验感。方式二:容器变换容器变换是谷歌在 Material Design 的 Motion 章节中的一种动画定义。对比滑入滑出,容器变换能更好的引导用户的视线,在过渡的同时完成了用户的视线引导,大大缩减了用户的反应时间,提升体验的流畅感。对比上面的例子,就好像你在玩打地鼠的时候,地鼠的半个头已经冒出了洞口。在我们常用的产品中,诸如 Pinterst、小红书、大众点评的推荐内容都用了这种效果:良好的视线引导让过渡和反应同时发生那么如何做一个好的容器变换呢?Material Design 中把此动画打开的过程分为了 4 个部分:原始卡片淡入消失;新内容从卡片变为详情页面的容器大小变化;新内容从卡片变为详情页面后的位置调整的屏幕等宽,并置于屏幕顶部;新元素淡入出现。动画为 0.25 倍速播放但仔细追究,这个过程其实可以分为 5 个部分:原页面出现蒙层;原始卡片放大并淡入消失;新内容从卡片变为详情页面的容器大小变化;新内容从卡片变为详情页面后的位置调整的屏幕等宽,并置于屏幕顶部;新元素淡入出现。蒙层让原来卡片外的内容有了退出舞台的效果,过渡更加自然。关于这个动画,实际开发中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Material Design 中的设定非常理想化:所有内容都在本地已经被拉去。实际情况是由于网络条件的限制,详情页内更多的内容并不能实时被展现出来,为了让内容能更快展现,过渡更加顺滑,小红书的数据加载做了一些的预处理:每次加载拉取 10 条内容的信息;拉取的信息包括第一张图,标题,和内容;如果是视频,会拉取一定时间长度作为缓存,即可保证点开即播放;文字内容拉取一定长度,保证一屏内可完整阅读。小红书的预加载内容,图为弱网下的测试效果而对比双列瀑布流设计的鼻祖 Pinterest,在内容的预加载上则更加保守,只加载了标题和图片以及很少的描述内容:动画为 0.25 倍速播放总结来说就是为了让过渡更加顺畅,技术上尽可能的将很多内容提前读取到本地,从而让新内容能够在过渡动画的时候就可以展现出来。所以,要想做好一个好的容器变换,除了设计上做好动画的过渡设计,技术上还要考虑好信息的加载。前面讲的是容器变换动画打开的部分,接下来我们说说关闭动画的设计。同样对比滑入滑出,容器变换的关闭通过将页面缩放为卡片,很好的帮用户在返回原页面的时候,引导视线的定位,帮助用户找到之前浏览的断点,继续浏览原来没看完的内容。Material Design 中把此动画关闭的过程分为了 4 个部分:原内容淡出消失;页面变为卡片的大小变化;页面变为卡片的位置变化;原页面中的 UI 元素淡出消失。动画为 0.25 倍速播放而在小红书中,省略了第 4 步,直接从页面缩放回卡片:并且随着右滑的关闭首先还会先进行一部分的缩放效果来保证过渡更加顺滑:而在关闭过程中做的最细致的也是 Pinterest,在原来 Material Design 4 步的基础上,关闭过程中还做了两个优化:对返回后的页面还做了一个从大缩放到小的处理,和原来页面缩放的卡片动画进行了一个大小的呼应;让原页面在滑动返回的过程中就从页面缩放为图片,和整体页面的缩放融合的更加流畅;通过慢动作,可以清楚看到后面页面的元素被整体放大缩小,同时卡片变为图片其次,如果卡片是从中间或者屏幕偏下的位置被点击,在返回后卡片会贴到屏幕顶部,让下面更多的内容被呈现出来,持续吸引用户点击:右下角的内容点开返回后,到了屏幕上方总结从流畅度上来讲,一定是更加建议在双列瀑布流中使用容器变换的动画过渡。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注意过渡的细节和数据的处理,保证内容更加流畅。一个小小的内容过渡,也可以做很多精细的设计,从而提升用户的浏览体验。引用:Material Design – Motion:https://material.io/design/motion/the-motion-system.html#container-transform科学网:人机交互的控制及失误: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41-1227701.html?mobile=1研究Material Design交互动态系统后,总结了这6个知识点!从设计的维度,动态设计可以分为交互动效和 Ae 动效,在这两方面个人都有相关落地项目。阅读文章 >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Minus Lab减法实验室」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masonry-layouts-card
卡片 组合 圆角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每次做 UI 设计,几乎都会遇到卡片容器,也会因为卡片没设计好,没创意,被领导 Diss。那么卡片到底要怎么设计?,有哪些细节需要我们注意?正好,我最近在研究卡片的玩法,发现一些我们很容易忽略处理细节的方法,如果掌握这些,可以帮助设计提升精致度和品质感。我挑选 4 个最具有意义的细节与大家分享,尤其是最后一个,很多设计师不敢尝试。卡片圆角方法卡片圆角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看着不和谐的现象。如果单纯卡片布局,其实圆角比较好定义,如下这种方式。常规的卡片圆角,我们可以根据产品设计中,所需要的圆角数量来定义几种大小就可以了,一般推荐 3~5 个就够了,不宜过多。可以用在小卡片、按钮、卡片和其他需要圆角的控件上。另外一种情况,卡片内继续嵌套卡片,这时候一般都会有圆角。那么两个卡片的圆角要怎么计算?面对这种情况,相对好用的方法是:内矩形的圆角是外矩形的 1/2,比如内矩形圆角是 16px,那么外矩形圆角是 32px。下面来看看两个案例。案例 1:上图,在大卡片情况下,左侧外卡片和内卡片圆角一致,这样设计出来效果,看着有些不和谐。右侧的方法内卡片圆角是外卡圆角的一半,这样的视觉看上去整体会和谐很多。下面看个实际应用案例。Dribbble案例 2:在分段导航控件场景下,左侧案例,内矩形和外矩形圆角相等,看着视觉感受不舒适。右侧,内矩形圆角是外矩形的一半,效果会好很多。下面看下这种导航的应用案例。Ghani Pradita卡片描边在一些场景下,如果我们整个产品界面的底色是白色,这时要添加白色卡片容器,同时只是单纯添加投影来区分层级,那么会显得有些模糊。白色背景下,如果添加投影的同时,再增加一描边效果,那么效果会好很多。上图,在白色背景的项目中,我们给卡片边缘加 0.5px 的线,色值#E9E9E9,这样就会清晰的轮廓,卡片层级会更清晰一些。CokePlay上面这个应用,在白色背景情况下,定义卡片,为了让信息层级清晰,特意在卡片上添加了描边效果。上图反面案例,同样的卡片设计,这个应用,卡片颜色和底部背景色一致,导致卡片几乎和背景融为一体,这样信息层级就会很弱,不推荐大家这样大面积使用。卡片组合版式卡片的组合版式,这个词也许你第一次听,因为是我发明的。到底什么是卡片组合版式?我这里指的是卡片与卡片之间的组合排版。上图案例中,这种组合版式,在设计中最常见,也是用得多一些,所以会显得比较常规。我们在前期做概念探索阶段,其实是可以打破这种布局模式的,挑战下其他思路。上图中,就是打破了原有的那种思路,尝试多卡片组合设计。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实际的设计案例。大家留意下我红圈标记的地方,这种卡片组合,就是我前面的那种多卡组合思路。MUSINSA&BALAAN上面两个上线的应用,通过卡片的组合排版设计,让画面更有张力和新鲜感。苹果官网卡片组合异形卡片异形卡片,很少有设计师会想到这样去布局,毕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设计出来,效果还是蛮有惊喜的。我们今天讲的异形是除去圆形、方形的卡片。异形卡片的特点:不规则中有统一的规律,形式感强、张力、杂志感。BookletIF 设计大奖作品,Booklet 采用异形设计,增强了页面视觉张力。Kakao Webtoon这个动漫类 APP 应用设计,采用异形作为漫画人物容器承载,凸显画面趣味性和可玩性。EchoBehance@the octopus magazineBehance@SPOON. Brand Identity Renewal如果想打破现有模式,走创新方向,异形卡片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毕竟异形卡片可以和品牌符号衔接起来,做创新拓展。写在最后卡片,在多形态业务中都频频出现,例如 C 端、B 端、Web 端、车载等,它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受到广大设计师的青睐,对于开发人员来讲,适配性也很强。所以,既然这么重要的一个卡片容器,是值得我们去细致研究,以便于做出更好的卡片布局。今天我们讲了 4 个细节,我个人认为,如果说想发挥创意,最后一个异形卡片可以有更大空间。最后,大家可以自行在探索前期,多尝试创新。做好这4个细节,帮你快速提升卡片设计效果!Hi,我是彩云。阅读文章 >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功夫UX」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card-design-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