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方案 团队 Hi,你好呀,我是知果,长期沉浸在 B 端圈,专注 B 端产品思维 · 体验思维。新春开年有一些日子了,在此知果祝大家开工大吉,2023 财源滚滚。放假放久了,我也有那么些假期综合征,所以忙着快速调整,从假期节奏转到开工节奏中。开年第一篇稿子,想和你分享关于“B 端产品好体验”的一些点滴思考。为什么我会去思考这个问题呢?因为我接手的一些中后产品基本都很复杂:子系统多、菜单多、页面多、业务模块多、业务流程长、使用角色多,等等。要构建这么复杂的系统,再加上客户上线要求急迫,是很难开发出拥有好体验的产品的,整个团队能将功能研发完成,不出差错就已很不错,几乎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来打磨产品体验。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就只能提供不好用的产品了呢?其实不然。还是有办法去改善的,只不过基于不同的组织、不同的产品、不同的研发流程、不同的领导风格,想要拯救一个 B 端产品的体验,会需要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策略。你会发现上一个 B 端产品中用过的方法,在下一个中就失效了。不过没关系,这都是正常现象,经历多了,你就游刃有余了。我这里简单总结了 7 个我们可以着手优化产品体验的思路。不要盲目展开负责人意愿产品所处阶段研发团队资源情况明确产品核心体验诉求针对性梳理方案方案评审与汇报下面我们一一来看。更多B端产品设计方法:近万字长文!从头梳理B端产品经理和体验设计师的工作职责近期,一些项目经理、产品团队长、设计师经常问笔者一个问题:“B 端产品经理和体验设计师的工作职责分别是什么?阅读文章 > 一、不要盲目展开我们看到产品不好用的时候,总想把眼里看到都给一股脑儿地改了,殊不知,这不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方法。纵使我们心中有非常多的优化方案,还可以引入最优秀的交互体验,也万万不可撸起袖子就干。很有可能,不是你的方案不好,而是目前没有支持方案的环境。这一条是最最最重要的,一定要记住。二、负责人意愿当我们陆续收到客户的一些体验反馈,发现了产品体验上的一些问题,最好先将它们收集起来,然后去和产品负责人聊一聊,听听他对这块的想法。如果负责人对提升该产品的体验非常重视,那就极棒了;但如果负责人认为这不是现在的重点,可以先放放,那我们想做这件事相对会比较困难,效果也不会很明显。负责人意愿是 B 端产品体验提升很重要的支撑力,有了他们的支持,做起来相对好很多。三、产品所处阶段如果产品负责人很愿意在当前阶段进行产品体验优化的事情,那么我们就需要盘点下,产品目前处于哪个阶段了。大家的意愿是一方面,现实是否允许是另一方面,这点我深有感触。当产品处于不同的阶段,我们能做的产品体验优化就很不相同。比如,在产品引入期,产品体验就可以大力展开;而在产品成熟期,产品体验就不太适合大力展开。因此,具体来说,产品体验优化适合放在产品引入期与成长期。有关体验设计在产品四大生命周期可以怎么做,及如何可以做地更好的思路,可以看该篇文章:产品探索期频繁改需求,设计师该怎么办?笔者的上一篇文章近万字长文发布后:阅读完此文的设计师小伙伴们,又陆陆续续问了笔者几个问题,总结如下:“产品需设计的模块和页面数量与预计偏差较大,产品中的跳转关系、开发功能点不断地变化,感觉产品团队总是在反复推翻他们原先定下来的结论,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实在是太累了,跟着他们瞎忙阅读文章 > 四、研发团队资源情况我们需要对研发团队目前资源使用在哪些地方要比较清楚,否则就算我们输出了一堆优质的体验提升方案,没有研发小伙伴的及时落地,也无法真正把这些内容传送到用户手中,体验提升一事也就搁置了。研发团队主要将资源花在业务逻辑与功能的完善上,可以说,这些事情就已经让他们应接不暇了。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仔细盘点,和研发小伙伴坐下来沟通,看看体验提升的事情应该让他们如何支持,包括资源投入力度、支持时间点等等。五、明确产品核心体验诉求明确产品核心体验诉求在和产品负责人聊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得知一二,但在明确确实该阶段要优化用户体验后,还需再次一一明确。明确产品的核心体验诉求,有助于我们集中兵力攻打一处,而且用户在使用中也能很明显的感知到产品体验的提升。切记不要将体验设计的精力花在价值不高的事情上,比如用户低频使用的界面,比如产品不打算大力推广的部分。六、针对性梳理方案以上都七七八八弄明白后,我们就可以为团队确定本阶段要着力进行体验优化的部分,梳理体验方案了。方案梳理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点,及一些可用的方法,本文篇幅有限就不在此展开了,下篇文章我会进行分享。七、方案评审与汇报完成体验优化方案后,就需要给相关干系人评审与汇报了。评审对象一般是技术经理、项目经理、产品负责人等,多轮评审可以帮助我们将体验优化方案做得更好,补充我们原先没有考虑的一些方面。在大家的帮助下评审完后,可以给到最高决策者进行汇报,争取资源支持来做这件事。最后的话在 B 端的小伙伴对 B 端产品体验一事不会陌生,更深有感触 B 端产品体验不好做,很难做,若有机会做了也很难推进落地。不过,这一现象这几年正在逐渐改善:有 SaaS 兴起的原因,有互联网培育用户体验的原因,有市场竞争激烈的原因等等,具体原因我也会在我的第二本书中提到,感兴趣你可以关注「知果日记」,提前获取最新进展信息。总之,B 端体验越来越重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只是怎么去真正执行起来,需要我们正在做这方面的同学总结经验,分享出来,这也是我自己一直思考,一直在做的事情。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知果日记」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improving-experience
方案 面试官 模型 信心满满面试,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和面试官聊的很开心,可最终没有被录用?想知道面试官心中对“优秀”的定义,却奈何没有渠道?不装了!今天就告诉你们,面试官眼中的优秀设计师什么样!为此,我们采访了工作 7 年资深设计师、3 位数面试场次、大小厂候选人阅人无数的面试官,倾情总结了如下心里话,希望能对面试官心中的“优秀”进行描摹。也让我们了解一下,那些你觉很好但其实是坑的表现本质。面试官眼里的优秀,是什么?免责声明:不同公司的能力模型不尽相同,以下内容不能覆盖全局或者被所有人认同,本文不具有任何参考意义。面试官:“招聘要求嘛,肯定希望候选人完美。但今天透露一些真心话,多的不要求,只要你能达成以下 3 点,绝对跪下求你入职!”(微笑.jpg)一、核心竞争力:“会思考”据面试官透露,“会思考”不仅是面试环节鉴别设计师能否通过面试的黄金标准,也代表了该位设计师的成长潜力。在全栈设计师大势所趋的背景下,更要求设计师对产品和体验有足够的认知,能判断设计方案能否达成目标。1. 假装的思考① 忽略方案产出的过程:不管是日常工作还是晋级答辩,推理方案是如何产出的、以及推断方案的可能效果,应该是整个工作中的核心。尤其在作品中,提出问题马上接方案,更像是“照着产品的方案画一遍”,那设计师作为体验的把控人便没有发挥作用,久而久之不仅损害了产品功能体验,本身的岗位价值也会受到质疑。面试官 OS:怎么来的?依据是啥?为什么是 A 不是 B?不会是产品原型的精加工版吧?② 模型和调研结果与方案无逻辑关联:很多同学认为只要在推理中加入模型就万事大吉,于是经常出现模型调研堆砌,但模型结论和方案毫无关联的情况。模型也好、调研方法也罢,都是前人帮我们总结的、可以解决某类问题的思路,所以用之前要明确这个模型能否帮助我们产出方案,而不是方案产出之后再去拉个模型来装作“有思考”。面试官 OS:甚至某些同学的作品里,小小一个体验功能迭代都要放上 SWOT 分析,不知道的以为是上市公司竞调…2. 真正的思考了解产品背景和功能现状,有清晰的解决问题思路;有的放矢的利用调研和模型工具,能把分析应用在后续设计方案中;能与别人深入讨论思路或方案的可能性。3. 面试官真心话“哪怕堆砌再多的调研和模型,是不是真的思考,聊一下就会暴露。即便平日工作中需求紧急,还是建议花点时间复盘思考,一旦开始思考,思考的成本就会越来越小,但进步会越来越快。”更多设计模型:设计高手都在用的双钻模型和5E体验模型,看完这篇立刻学会!编者按:设计模型中最常见的2个:双钻模型和5E体验模型,看完这篇帮你掌握!阅读文章 > 二、脱颖而出:“会验证”本质是“会思考”的延伸。在方案完成后,知道除了最终的产品或运营目标数据外,能通过设计方案设计埋点和计算方案,获取到能印证设计效果的数据。1. 假装的验证① 看最终数据,不看过程数据:除简单的功能设计外,比较复杂的功能、大型活动都建议对过程数据进行追踪。因为过程数据距离设计表现更近,通过对过程数据的分析,也可以发现设计、策略等的问题或优秀经验。所以有经验的设计师,不仅会看目标数据的表现,也会自觉去发现哪里还有可提升的点、或是因为哪些设计、策略达成了目标数据。② 无法从数据分析出设计观点:可以通过 AB 测选出方案,但仅限于选出方案,没有得出可迁移性的结论,比如类似的场景和用户,可以注重哪些方向的设计,或用那种设计策略效果更好。虽然设计多种方案进行测试可以精准解决问题,但实际工作中并没有那么多时间或资源都进行 AB 测,此时能通过思考获得可迁移性的结论,就会大大提升之后的工作效率。面试官 OS:多出方案一个个测试但得不出可迁移性的结论,和“用战术的勤劳难以弥补战略的失误”道理是一样的,也是一种偷懒。2. 真正的验证可以依据设计方案,拆分出与方案相关的数据,通过过程数据了解到设计效果和迭代方向。不会做设计方向的数据分析?推荐看看下文:凭什么说设计方案有用?先掌握基础的数据分析思路!“凭什么说你的方案有效果?阅读文章 > 3. 面试官真心话“说实话,很多高阶设计师都达不到,主要是大家习惯了依靠产品或运营做分析了,希望大家可以尝试从设计角度做数据分析,这也能积累推断方案数据效果的经验。”三、决定上限:“会沟通”虽然放在第三点,但是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是个又基础,但上限极高的能力,不同的职场位置要求也不一,初阶也许只要求能讲清楚思路和方案,中阶能推动设计发起的项目落地,后期能带领团队发挥更大的效能。1. 假装的沟通① “天王老子来了,也是我对!”:(大佬和老板们可以忽略这条)不能说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对,但坚持需要方法。如果不管对方什么需求、处于什么阶段,只从自身角度去推动方案落地,时间长了也距离失业不远了。更有设计师嘴上好好好,手上依然该怎样怎样,不知道的以为设计师买下了甲方公司。面试官 OS:那种特别坚持自己的方案、又说不出所以然的应聘者,不知道的还以为甲方派来考验我的。② 词不达意,讲话没重点逻辑,啰嗦:(用作品就能让人拜倒的大佬可以忽略!)非常致命,非常致命,非常致命!相信我,差的表达会毁掉一个优秀方案的。面试官 OS:遇到讲不清楚的,直接就想挂掉算了。每听 20 分钟或言之无物、或逻辑混乱的方案介绍,就需要 20 分钟的大悲咒来治愈。2. 真正的沟通① 倾听需求,融合体验和商业目标提供可行的方案选择。② 做有效果的“坚持”:如果甲方真的很想尝试你不看好的方案,在讲清楚你认为的利弊后,就可以等上线结果了。结果好,你刷新了认知;结果不好,甲方可能会想起你的“忠告”,转头来信任你。③ 开放心态,吸收观点:设计本质还是融合性的学科或岗位,欢迎讨论和迭代,不仅能获得好的创意,也能赢得好的声誉。④ 语言准确有效,如果能生动有趣就更好了。当然,“说服”的方式不止一种嘛~欢迎留言分享,也可以看看这篇:4个沟通技巧,让最难搞的合作方关系好到请我吃饭!在经历了与合作方「愤怒嘲讽爆发转变面对和解」这6个阶段后,我提炼了4个对我帮助很大的职场沟通技巧。阅读文章 > 3. 面试官真心话“说句扎心的,沟通能力并不会自然的随专业年限增长。排除坑位有限的情况,职位和年限不匹配更可能发生在沟通能力较弱的设计师身上。”四、给读到最后的你其实以上这些看起来都很基础,但从实际工作或面试来看,能都做到优秀的同学极少。或许是淹没在需求中无法抽身反思,或许是发现问题但无法提升,希望今天的分享能为你带来一点点收获。反过来说,面试有一定技巧,但这背后支撑你表现的核心竞争力还是来自于长期对于自己的经营,例如复盘-思考-沉淀-沟通-主动推进-长期主义的刻意练习,这些不是上一两个培训班,找一两个领路人短期就可以解决的,不可否认这些在关键时刻助推你开窍的价值,但千万别忽视了日常自我的项目积累。设计师的能力越来越是个综合体,“愿天下有志者皆得归属”呀~面试官这里还有一些肺腑之言:“也许有怎样一份工作是缘分所致,但能拥有怎样的能力确可以自我把握。希望正在面试的你、工作疲惫的你,都能得偿所愿,在工作中收获更好的自己~顺便,其实还有一些实操型的技巧真的不好写出来啊,不如来 58 面个试吧~嘻嘻”欢迎关注「58UXD」的微信公众号: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3-interview-skills
方案 列表 页面 项目背景智行 App 的“智慧出行”功能,作为一种全新的出行方案查询方式,致力于提供用户全面的出行方案推荐。以往的方案查询,用户需要预先想好具体的出行方式,才能开始操作。但这种搜索路径,并不是最简便的。我们希望直接给到用户所有的交通方案,并提供对比与出行建议。也正是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更全面的方案列表页面。设计目标之前的页面效率非常低,为了让用户在同一个页面中,就可以完成方案的“浏览”、“切换”、“对比”。我们制定了以下三个设计目标:1. 提高对比效率最初的版本存在的问题:1)不同的方案类型纵向罗列,露出数量依赖屏幕高度;2)“查看更多”的列表与主列表需要反复跳转;3)不同方案之间距离远,全靠记忆力。这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2. 加强操作提示切换列表的操作,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到“Tab”这种交互语言。而常见的 Tab 形式大多存在点击感知不高的问题,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3. 页面轻量化OTA 方案列表本身就是一个文字信息量巨大的页面。不同类型的方案之间,关键信息也不一致。混合之后如何进行统一化设计,也是个很大的考验。设计历程整体项目经历了两次大的改版,我们分别对交互形式与视觉样式做了升级。交互形式探索为了加强对比效率,将不同类型的方案列表放入同一个页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种交互的探索。1. 「双列表」的探索不可否认的是,双列表在「横向对比」上有独特的优势。但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页面信息过于密集,容易造成视觉疲劳;也很难兼容三种以上的方式对比。2. 「横向 Tab 栏」的探索这种形式用户的「认知度高」,但切实存在点击感知不强的缺点。我们分析了一下其中的原因,认为是:视线方向与手势方向不一致的结果。如果阅读视线和滑动操作都是纵向的,会如何呢?3. 「纵向 Tab 栏」的探索细想一下自己使用以下应用时,是不是很自然的使用了切换。但如果我们采用了同样的结构,又迎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在纵向 Tab 空间中,放下复杂的交通信息?我们使用了新的图形化语言,并完成了第一次改版。至此,交互形式确认。初步方案上线后,整体页面的转化率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之后我们又进一步做了视觉的整体优化。视觉降噪处理验证了交互样式的成功后,我们希望让页面更加轻量化。1. 视线重心转移原页面头部的色彩比重非常大,但头部的信息与功能并不重要。我们的期望,是用户将视线集中在不同的方案 Tab 上。于是对页面做了初步的降噪处理,并增加了明显的操作提示。2. 继续简化 Tab 栏先前 Tab 虽然清晰,但形式过于整体,像行程说明,反而缺少了可以点击的感觉。在样式简化的同时,我们进一步压缩宽度,也统一高度。使得 Tab 区域整体更“整齐划一”。3. 方案卡片的重构方案卡片是用户对比的视觉主体。我们做了以下调整:1. 使用智行数字体增强辨识度2. 适配不同 Tab 下的关键信息3. 中转方案图形化整体效果至此,整体的改版告一段落。我们来看下最终的效果。项目总结项目上线后在数据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就单页面的转化率来说,基本做到了和常见的火车列表页与机票列表页持平。在出行高峰、需求旺盛的时期甚至更好。之后智慧出行还会在方案的智能推荐上,为我们的用户带去更好的功能与体验。愿我们的努力为你带来更好的体验。感谢阅读~列表流、卡片流、瀑布流、Feed流,你能分清吗?可以讲解下列表流、瀑布流、卡片流、Feed 流这几个词的含义与区分么?阅读文章 > 欢迎扫码关注公众号:「智行 ZXD 设计中心」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zhixing-list-design
方案 用户 自己的 本周特邀前百度资深交互设计师薏薏来讲讲自己从交互小白一路升级打怪的过程,薏薏从纯理科转行设计,从 C 端近年转行 B 端,求职、工作中踩过不少坑,今天将分享其中的一部分心得体会。你是否和我有过同样的经历:当我们费尽心思、信心满满地做好了一个完成度很高的交互方案,可能被别人的几句话就否定了。场景 1和 leader 确认交互方案时,刚讲两句就被 leader 全盘否定,导致自己带着 leader 没看一眼的稿子默默回到工位、从头再来。场景 2和 pm 确认交互方案时,pm 一遍一遍提出疑问、还说了 A、B、C、D、E 各种想法,导致自己的方案反复修改、无法按时交付。场景 3向 boss 推自己的设计自驱方案时,无法得到 boss 的认同,导致最终无法争取到开发资源、自驱项目最终流产。场景 4大厂面试官对作品集中的某个项目不断发问,而自己却难以给出令他满意的回答,导致面试最终失败、无缘 offer。对新人设计师来说,方案被反复否定不仅费时费力,还让人怀疑自己的能力、动摇自己初入交互大门的自信。那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分析什么样的交互方案是经不起推敲的方案,如何呈现展示,才能让我们的方案(至少看起来)严丝合缝,经得起别人的反复垂问和推敲?呈现形式重要,但推导过程更重要日常的琐碎工作和求职准备会让很多人忘记交互设计的本质。从视觉设计师的视角来说,交互设计是对用户行为的设计,这和用户直观可感受到的视觉设计有很大的不同。从产品的视角来说,交互设计更偏向对行为细节和用户心理的打磨,和宏观、粗糙地设计整体产品框架有很大的不同。交互设计师应该输出的是整个设计推导过程:用户在操作流程中的行为习惯、预期心理、使用场景、使用痛点的等等,而不仅仅是最终看似完美的视觉呈现形式、或者看似有条理,但是缺乏细节打磨的功能介绍。这一点,常被初入行/非交互专业出身/小厂背景的设计师忽略。比较常见的两种类型如下:第一种是视觉出身、希望转行交互设计的设计师。他们往往在方案中强调组件使用得当、文案引导清晰、甚至是使用了新颖的微动效等等,这些确实确实是好方案所需要的设计亮点;但如果整体方案缺少设计推导过程,凭空自己的主观想法做方案,那么你的方案自然不堪一击。第二种是因为公司人手不足,承担了偏产品工作的交互设计师,或者是校招生。他们往往在方案中有比较好的背景说明、方案推导,但是方案的呈现过于简化,或者过于强调“设计思维”。最终呈现的形式类似 PRD,缺乏细节推敲。设计中有一个原则叫“美即好用”,当一个方案的呈现形式合理时,听众自然会给它更多的耐心,否则为什么你不直接去面试产品经理呢?用闭环思维严谨地介绍你的设计那么,如何做出一个经得起推敲的设计方案、一个严谨的设计过程?或者说什么才是交互设计这个岗位需要去重点强调、重点展示的?我认为一共有这几点小技巧:1. 永远不要一上来就讲设计图不管你是晋升答辩、日常对接、组内过稿还是面试讲项目,作为一个交互设计师,永远不要把一张设计图摊开来就开始讲细节:这里是什么颜色、那里是什么排版思路…这不重要。交互永远都应该以「项目目标」作为开场话题:pm 想做的是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结果?甚至集团、公司想要的是什么结果?甚至 pm 所想到的功能方案是不是合理的?这个方案为什么值得我们投入设计资源甚至技术资源?我们要做的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设计,否则毫无目的设计所带来的产物大多是四不像。2. 用“用户觉得”代替“我觉得”挖掘、定位用户痛点是交互设计师两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另外一件则是解决挖掘到的痛点。在你开始讲你的项目之前,花几分钟和你的老板、面试官介绍你的用户群体是怎样的?用户是在什么场景下完成整个流程的?他们有怎样的心理预期和行为习惯?甚至在这个环节你可以把冷冰冰的、抽象的用户数据串联起来,讲一个好像亲身经历的故事:比如你某次发现你们的用户如何使用产品、他遇到了什么问题,你又是如何解决的?好的用户故事能让人快速感同身受,你也就不需要一遍一遍地向你的老板解释你为什么要做一件事——用户在这个场景下想要,就是这么简单。3. 介绍你的规划和假设每个交互设计项目上线前都是一个黑盒。用户可能喜欢它,也可能不喜欢它。设计师之间、设计师和老板之间、设计师和产品经理之间打嘴仗永远无法真正验证一个问题,今天可能你发挥得好吵架吵赢了,明天可能发挥得不好只能回去挥泪改稿。我认为为了真正说服你的听众接受你的方案,最好在介绍完方案后,直接说明设计方案中有哪些部分是基于推导和假设形成的:如何评估设计目标是否达到、如何进行后续优化迭代,如何制定数据指标?当然这对于一个快速迭代、或缺少数据基础建设、孵化的产品线来说可能是比较难的,但这是所有大厂的工作方法。4. 靠谱的方案输出上面讲的所有建议都是针对设计展示时演讲的建议。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交互稿能够经得起推敲和询问,本质上还要靠完整的方案输出。交互稿有有很多种形式,比较常见的就是页面交互图,讲页面、操作流程、组控件状态、边界情况描述清楚以供视觉、产品、技术、测试等同学使用。一些复杂需求,建议在方案初稿输出后做可用性测试,这样就不至于在评审、过稿的时候针对方案的复杂程度反复拉扯,可用性测试的证明足以一锤定音。最后,我总结了交互设计的标准时间分布:结合案例,到底怎么做?最后我们再回过头看下文章一开头那些场景——想必现在你也知道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了。场景 1和 leader 确认交互方案时,刚讲两句就被 leader 全盘否定,导致自己带着 leader 没看一眼的稿子默默回到工位、从头再来。问题原因:在一开始需求分析阶段就跑偏了,没有搞清楚目标是什么就开始做方案,导致后面的方案全盘跑偏。解决方案:不要过快地深入交互细节,而是要让你的 leader 了解清楚需求的本质,对齐认知后再深入,不要被 pm 当时的方案带偏。对方案时,可以使用数据等有利说明的方式讲清楚背景和目标,让上级快速理解需求。场景 2和 pm 确认交互方案时,pm 一遍一遍提出疑问、还说了 A、B、C、D、E 各种想法,导致自己的方案反复修改、无法按时交付。问题原因:这类型的 pm 大多只看最终呈现、缺少对用户行为逻辑的思考,非常容易陷入交互稿细节、拿不定主意。他们需要的是用户体验专业层面的建议,告诉他们应该采用什么是合理的。解决方案:先把设计研究阶段的结论同步给 pm,告诉他们因为是这样这样的问题,才有了最后的方案。沟通过程中避免一些不确定、显得不专业的词汇,如“我认为 XXX、可能 XX、应该是这样的吧 XX”,建议使用“用户在真实场景中是 XXXX、从用户心理层面出发是 XXX、用户习惯于 XXX”。场景 3向 boss 推自己的设计自驱方案时,无法得到 boss 的认同,导致最终无法争取到开发资源、自驱项目最终流产。问题原因:老板没有看到做这件事的迫切性、投产比。解决方案:和老板推项目时 PPT 非常非常关键。调研过程尽可能可视化出来,特别是数字、结论。方案要完整,最好配合视觉设计师呈现出最的页面效果、用 DEMO 演示。场景 4面试官对作品集中的某个项目不断发问,而自己却难以给出令他满意的回答,导致面试最终失败、无缘 offer。问题原因:大概率是存在两点问题:1. 项目没有达到设计闭环,缺少某一环节,比如设计研究不充分、缺少效果评估;2. 设计研究结论与设计目标、策略没有完美对应,面试官质疑方案是否是以目标为导向、是否可以解决问题解决方案:检查整个设计过程中是否缺环节,特别是效果评估的数据指标应如何选取、如何分析;检查设计推导过程和最终策略、方案是否对应,逻辑要严谨。讲不清楚设计方案?试试高手都在用的黄金圈法则!每次见到别人讲设计时,说得头头是道。阅读文章 > 为什么你的细节很好,但老板选择他的方案?细节决定成败是很多人都会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甚至还会用它来解释设计圈里的很多事情,但我觉得恰恰相反,决定成败的往往不是设计的细节,而是大感觉。阅读文章 >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白话说交互」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interactive-program
用户 场景 方案 背景VR 全景为家具行业零售场景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在交互式展示和营销体验这两个方面带来了突出的市场机会。相比传统的静态效果图,在谈单阶段有全景图工具的介入,带来了明显的客户留店时长增加、线上传播获客提升以及所见即所得签单率提高等商家营销价值。对设计师来说,借助全景图能够更好地为自己的客户展现设计方案,衬托方案的品质,注解方案的细节,让整个浏览过程的体验感受更加舒适沉浸。业务变化我们在跟更多商家的密切合作过程中,也承接了越来越多的全景图工具需求。而在之前的界面框架基础上进行堆积,整个界面变得臃肿不堪;商家们希望借助全景图工具能够打造更好的营销体验,增加获客率和成交率,方案设计师们对于如何利用交互式展示的形式,更好地展现方案效果提出了挑战。借此契机,由设计侧发起了此次体验改版项目。设计目标具体分析问题之后发现,①商家的诉求是能够通过全景图充分传递设计意图,提高营销谈单的效率;②用户也就是全景图的浏览者的诉求是能够快速获取方案信息,便于决策;③业务的诉求是能够有拓展性更高的框架来承载后续的新增功能,同时提高产品的访问深度。从而推导出了三个设计目标:用户侧:提升用户浏览效率商家侧:提升营销互动体验产品侧:提升产品框架可拓展性和品质感提升用户浏览效率设计策略:拆分全景图信息类型,在导览内和场景内分别进行优化用户在浏览方案时,主要有两类信息需要用户关注:空间物理信息:整屋信息,视角所在房间信息设计辅助信息:商品信息,家具信息,材料信息,品牌、联系方式等。将浏览效率的提升拆分到空间信息和设计信息的传递效率的提升,即在辅助浏览者能够快速理解整个空间的信息的同时,让方案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可以充分传递给浏览者。1. 导览内空间信息传递单张全景图的技术本身即可以满足用户环视单空间的需求,但是在多空间的场景,需要全局视角将不同空间的全景联系在一起,此时导览的全局概览就变的意义重大。用户理解空间之间的关系,需要知道自己所在房间位置、所在位置和全局的关系。2D 的平面图导览和 3D 场景中的位置标识应有明确清晰的映射关系,并且突出用户重点关注项。此时经常出现的场景是在一个房间内渲染了多张全景图的情况,即一个空间内有多个渲染锚点。移动端和 PC 端的交互处理需要做区分。PC 端可以用鼠标精确操作,所以锚点直接平铺在户型图上方便用户切换,若是重叠严重,支持用户拖拽展开,方便用户点选切换。移动端精确操作困难,在有限区域内显示锚点只会干扰用户视线,故可跳转到三维户型,用滑动模型,点击选择切换对象。2. 场景内空间信息传递在方案场景内,用户是以第一人称的漫游视角环视单个空间信息的,此时,场景热点就是为用户跳转不同空间全景图而存在的引导媒介,也是在全景图中点击量最高的热点,如何让他们能够不突兀地显示在三维场景中,自然地引导用户进行点击是优化的方向。选用立体的形态更能让场景热点的存在贴合三维的场景。拉近空间名称与标志的距离,在多个带房间名称的场景热点距离较近重叠时,更好地识别定位关系。3. 场景内设计辅助信息传递设计师通常会对方案做出额外的补充说明,而这些说明需要满足几个前提:关注度区分,可识别性和有序性关注度区分:希望用户在浏览方案时对不同类型的信息的关注度是不同的,比如商品是需要用户重点关注的对象, 文字多会用于补充说明, 不需要用户重点关注。设计侧通过动效、颜色、细节丰富度等不同维度综合考虑,区分热点的重要程度,从而引导用户的视线。可识别性:不同于普通界面元素,全景图在底图非固定的前提下,要保证在亮暗两色上的可识别性,所以在样式上有一定的限制和原则需要遵守。信息有序一致:作为辅助标注不能喧宾夺主,打破用户浏览的沉浸感。所以标注虽然种类繁多,但需要按照体量,在有限样式中增加,保证信息的有序性和一致性提升设计师营销谈单效率设计策略:分层增加场景互动性,增加访问深度谈单成功的前提是用户充分了解方案,全景图工具提供在单间商品内,多件商品之间,多个风格间和多个方案间等多个维度提供互动形式, 提高用户跟场景方案的互动,增加了对方案的整体访问深度。用户可以更了解商品细节,同时有更多对比选择余地,方便快速决策;设计师可以纵向增加方案丰富程度,提高谈单成交可能性。提升产品框架可拓展性和品质感设计思路:细分用户行为场景,整合场景诉求点随着功能的不断增加,现有高权益版本含功能 30+个,如何提高框架的可拓展性,在界面上合理地布局,需要分场景来分析前置条件。定位场景跟浏览场景互斥,当用户将注意力放在查看方案的时候,是顾不上看功能列表的。因此将“看方案”和“找功能”的场景区分开,共用同一块区域,从而优化信息排布。但同时“用功能”的场景要求所见即所得,需要在操作功能开关的时候,及时浏览到是否在界面上生效,要求场景和功能能同时被用户关注到。以上条件决定了界面特征:在主界面「看方案」,尽量减少操作按钮占用界面的空间,让用户有足够的空间沉浸浏览方案内容,所以需要制定一定规则对现有功能进行整合收纳,同时为后续可能增加功能留出拓展空间。功能列表可以遮盖界面,因为不会同时看方案,但是因为部分功能需要及时预览生效结果,所以遮盖区域需要限制,不能是全屏。1. 框架拓展性提升-功能分类整合收纳同类功能,如热点开关,放在下级菜单中进行统一管理根据频率决定分区,将高频按钮外露,低频使用的功能在「工具箱」中收起;工具箱在有限区域内可滑屏查看。保证商家信息展示优先级2. 风格品质提升-风格探索关键词:未来、空间、延展,借鉴 HMI 设计风格 —— 微型仪表盘、斜切角动态效果 .video_pc { width: 100%; height: 585px; } @media (max-width:767px) { .video_pc { height: 50vw; } }当视频无法加载时请刷新页面,或前往PC获得最佳体验。结语全景图去年也在展厅等细分领域得到了商业化的落地。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也会结合更多的因素进行考量,比如不同于家居空间的小巧,展厅等商业空间商品的展示需求会更加密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结合空间特性,借助前端技术进行巧妙的呈现等,也非常值得思考发散。新领域引入了更多不确定因素,在其间探索更需要设计师把握商业和体验的平衡,我们也会针对特定的课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文中的数据均已做模糊处理, 非真实数据,仅作为演示用途, 对数据呈现不负相应责任。想着手设计 VR 应用?给你这份实操性极强设计指南!编者按:虚拟现实类的APP 要怎么设计?阅读文章 > 欢迎关注公众号「酷家乐用户体验设计」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vr-tool-design
方案 项目 产品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晋升答辩会上,你从方案 1 讲到方案 49,终于讲完所有的 PPT,此时沉默良久的老板徐徐问出这样一个问题:“OK,我知道你的设计产出是足够的,但是你作为设计,在项目中的价值是什么呢?你直接驱动了什么目标的达成呢?”——简直是当代交互设计师鬼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设计驱动的话题,什么是设计驱动?作为交互(or 视觉),我们除了搬砖当线框仔,如何才能提升所谓的“设计自驱力”?什么是自驱全程“设计自我驱动”,简单来说就是以设计的身份,主导(或者推动)一个问题的解决,或者提出一个暂时没有产品或运营想到的创新性解决方案。有人认为设计自驱就是剥削,它让设计师除了画稿子的本职工作还得承担部分不属于设计的工作。虽然这么说其实也没什么问题,但我个人认为把“设计”这个工作的职责简化成“画稿”,其实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这个职位的权限和影响力。有章法的设计自驱,是一种能提升自己影响力、从而让资源聚拢到自己身上的有效策略。「举个例子」假如现在有一位勤劳的设计师小 P,他准备为了老板的 KPI 去做一个设计自驱项目如何自驱自驱项目一共有 4 步:找到命题:寻找一个靠谱的方向去自驱对齐预期:让各方都明确自驱的最终产出推进方案:输出理想样式与 MVP 方案持续追踪:通过复盘形成正向反馈找到命题好的命题能够让设计驱动项目得到各方的助力,而反过来,优先级低的、方向没有得到上下游认可的设计驱动项目很容易只有设计在自 high、推进和上线困难重重。因此在项目的最初,设计师就应该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当前业务的发展重心。一般有 2 种获得这些资讯的方式:1. 从上游获得信息。这需要日常保持和上游的良好关系。平常产品来找设计时,往往产运内部已经对要做的事情有了决策,设计只能做执行而没有议价空间,所以在每个 okr 周期的开始时(比如年后、双月的第一周)和产品喝喝茶,闲聊一下最近老板近期的关注重点、准备发力的方向,对设计自驱非常有帮助。2. 自行挖掘痛点。这需要比较强的行业洞察力与数据分析能力。漏斗/转化数据、周期性的体验评估数据、用户访谈时用户的吐槽、日常搬砖时发现的 bug 或者体验痛点,都可以成为自驱项目的命题。注意整理清楚问题的背景、影响范围、收益和相关方,因为你需要用这份材料说服别人帮你干活。「举个例子」假如小 P 就职于一家正在极速扩量的电商平台,为了找到自驱的主题,小 P 先和设计老大、平常比较熟的产品、对接过的运营那里了解到,本季度老板主要想挖掘一下售前场景:App 首页的改版可能性,已经批了两个运营和产品组成了专项小组,在下个 Q 之前准备产出成形方案。小 P 转头一想,去年似乎主要是把购物流程搭建完了,售前场景下基本没接到什么需求,现在整个平台就只有一个推荐流和几个分类榜单页,非常草率。小 P 又看了一下平台转化率,数据的确比较一般,甚至自己试用公司 App 时,也在平台上找不着自己想买的东西,虽然价格有优惠,但是逛一会就累了,最终没有下单。小 P 推测可能用户也想看到优惠信息的集合,那么是不是可以在首页新增一个位置,推送优惠信息呢?——这事可能可行对齐预期有了命题以后,下一步是拉资源。这包含内部和外部两种资源:1. 内部资源:主要是时间。因为设计往往是一个支持性的角色,日常还是得搬砖;而设计自驱需要占用人力去做调研、分析等暂时看不到收益的前期工作,因此和设计内部对齐预期,明确投入的精力和阶段性产物、最终目标就非常重要。一旦项目迟迟无法推进,就能及时抽身。2. 外部资源:主要是产品和开发。假如第 1 步做对了这一步就无需担心。否则很多设计自产自销的想法最终都无法匹配到研发资源,或者优先级很低,上线时被改的面目全非。「举个例子」小 P 先找到老板,描述了产品想搞的事情,并且把自己的初步计划和排期讲了一遍,表示得花 7 天研究研究,再花 3 天出点尝试稿,再花 2 天修改和测试,大概月底能让这个想法进开发,先约定下周同一时间过进度。老板表示略有耳闻,可以考虑。推进方案调研部分和平常做设计没有什么不一样,此处略过。只说在设计自驱中,设计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那就是可以在不需要研发的基础上,把方案做的非常高保真,用华丽的页面和流畅的体验去打动老板推动方案。但是也同样因为设计处于产品研发比较下游的位置,离决策层比较远,所以往往这些方案的推进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因此为了应对阻碍,需要提前想好最小可行性方案。因此,自驱设计的产出分成两个部分:1. 理想形态的搭建。假如完全没有技术上的阻碍、当前业务形态的限制,什么样的设计是符合诉求的、合理的。这部分的设计可以多一些时间打磨的更精彩一点,最好做成 demo。因为你会在后续汇报中不断的用到它。2. 最小可行方案(MVP 方案)。也就是做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上线观测了,也可以理解为你作为设计最低接受的底线。低于这个底线,这个项目就不能往作品集里放了。上线之后假如数据正向符合预期,那么应该从 MVP 方案不断向理想形态过渡和迭代。假如这个自驱点是你自己挖掘的,那么请准备好冷启动的策略思路。推进的过程是整个自驱流程中最痛苦的一个阶段,你的想法会被各方挑战和修改,因此在这个阶段需要灵活运用设计验证的手段,通过小规模用户测试、访谈、内部试用等等的形式来验证你的设计是靠谱的,是优于线上方案甚至其他思路的(这里理想状态 demo 又起作用了)。「举个例子」小 P 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调研后,发现平台的核心用户的确对折扣非常敏感,除此之外,品牌、季节节日也是主要吸引用户下单的原因。而当前页面上按品类划分的榜单点击率一般般。因此小 P 感觉,是不是可以大刀阔斧的修改页面架构,主推折扣、品牌、季节节日三大场景?但是和产品battle过几轮之后,小P发现,虽然产品和运营都参加了调研,也认可当前结论,但可能产品还是怕步子太大扯着蛋了,于是推出了MVP方案:在推荐流第一排的左边第一个格子加上折扣榜单,然后再参考点击率变化,从而决定要不要继续往下走持续追踪走到这一步以后,项目最终结果好不好就看运气了。这也有两个可能:1. 假如效果很好:作为设计请及时复盘,详尽的复盘文档能够向设计内部以及上下游证明你付出的精力。产出节点、产出物与复盘越清晰,项目成功后其他人想要摘桃就会越困难。当然不可避免的,每一个成功的项目都需要分一杯羹给上下游(也就是产品、运营、开发等等),让他们在各自场合有汇报空间,这样才能使得整个自驱的流程往良性循环发展。2. 假如效果不太行:还是应该复盘,理清楚哪些坑将来可以被规避。但请及时观察老板的动向,做好这个方向短期内被放弃的准备。保留产出物、及时止损,避免被内部/外部推锅。小 P 的项目最终结果还可以,小 P 连夜制作复盘文件,并且把 demo、调研故事、尝试的方案整理成汇报 PPT,在群内分发给相关人员。这个项目最后圆满结束。没人带的设计师,如何学会用自驱力帮自己成长?众所周知,像专业知识、设计技法、设计的方法论,对于设计师来说非常重要,也是立足之本。阅读文章 >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白话说交互」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self-driving-design
不清楚 方案 都在 每次见到别人讲设计时,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当轮到你来讲方案时,说不清楚个所以然,也讲不清楚设计理念,导致设计功劳大打折扣。对于这种情况,不知道你有没有思考如何去解决?遇到质疑方案时,试试这4个方法:早期,我刚工作时候也是这样的,后来慢慢学习摸索,掌握了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后,每次讲设计,思路就会比之前更顺一些。今天,我把我之前用到的其中一个方法分享给你,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帮助你破除思维的壁垒,成为会最会讲方案的设计师。这个思维模型叫:黄金思维逻辑圈,英文原名叫 golden circle。它是一个有影响力的思考模型,由 Simon Sinek(西蒙·斯涅克)提出,后来被大家广泛使用。黄金思维圈告诉我们:在推进任务的时候,不要着急开始做,而是按照顺序向自己发问:why-how-what,这三个问题回答完成之后,再继续推进任务推进效率就会大幅度提升,任务产出也会更好。但与现实相反:我们大多数人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都是从这个黄金思维圈的外侧开始。也就是先跟大家介绍自己是做什么的,然后再说怎么做的,最后才说为什么这样做。那么在设计中,如何用好黄金思维圈模型,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成长。下面我通过 why-how-what 三步给大家具体讲解下。讲方案时:第一步首先思考 Why做任何事情,我们都有一个内因在驱使着前进。就连最普通的饿了就要吃饭,困了就要睡觉,也是身体的一种反馈,所表现出来的结果。那么在设计上,如何思考这个内因(理念)?例如,要做一款年轻人都喜欢用的人车,首先你就要思考什么样车年轻人会喜欢,比如说是科技智能感强的,那为什么是科技智能感强的?而不是其他方面。所以你就要思考,并分析这些内因,你才能更好的完成这次任务,才能更具体解决问题,打动你的听众。所以看到这里就应该明白了,当讲方案时,首先需要向听众阐述你的设计思考,是基于什么样的理念去行动的?这一步讲完,下一步就进入 How 的环节,方法层面。讲方案时:第二步思考 How前面你已经向大家阐述了你的思考,理念和价值观。到这一步你就要根据你的思考结论,去讲述你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实现。以中控屏为例,如何解决年轻人追逐科技智能化的问题?你会根据公司的产品定位和用户需求,推导出设计目标。接着确定一级关键词,然后拆解出更具体的二级关键词,根据关键词搭建情绪板。搭建情绪板的方法:腾讯设计师出品!帮你找到设计创意的情绪板设计我们在设计中经常会遇到新版本或改版的设计,从创意想法到设计初稿的过程可能会花费比较长的时间。阅读文章 >这里还可以补充一些竞争性研究,行业设计趋势分析等,综合得出具体的设计策略。到这里,你可以用到一些方法论,或者一些设计模型来推导出设计方向。讲方案时:第三步思考 What经过前面两轮的讲解,这一步就更轻松,直接展示你结果,做了些什么?展示关键界面的设计,亮点设计,可以具体的讲解几个重点的页面。例如,可以具体说说主要创新点在哪里?和竞品差异的地方在哪?更细致的可以说说界面中某个功能模块的创新设计表达。所以大家看到了吗,越到后面其实就越好讲。前期理念思考至关重要,对整个设计方向起到决定性作用。写在最后通过黄金思维逻辑圈 why-how-what,三个关键步骤,层层递进,结构化的讲解你的设计。大家可以和以前讲方案的思路对比下,是不是这种更好用一些。黄金思维逻辑圈不仅仅只是设计上使用,在生活中都是可以使用的。例如,我今年给自己定了 120 篇文章。Why 思考内因:为什么是 120 篇文章?因为我想倒逼自己成长,获得更大的进步。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和输出才能成长,在保证大量输出的同时,我也必须大量输入。这里我的内核价值观就是:成长驱动How 思考方法:为了能按时完成这 120 篇文章,我要怎么做?比如每周坚持大量输入,可以是看书或者听讲,同时还必须每周规定输出多少篇才可以准时完成。这里我的方法就是:大量输入+每周定量输出What 展示结果:最后就是执行,去做完事,每周呈现出文章就是结果。所以,黄金思维逻辑圈的思考方式,你学会了吗?欢迎留言讨论。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golden-cir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