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工业设计 设计师 现代设计发展中,有个非常知名的指导原则由美国建筑设计师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提出来,那就是:“Form follows function”——形式追随功能。晚年惨淡的摩天大楼之父:顶尖建筑设计师路易斯·沙利文在过去的故事里,史太浓经常提到一句设计哲学:“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并且在我自身设计工作中,一直信奉此话。阅读文章 > 路易斯·沙利文一战之后大发战争财的美国,将制造武器的技术转向工业生产,可谓降维打击,立马让经济急速发展。于是讲究实用主义的美国人很快将沙利文这个指导原则演变为“形式追随市场”,设计样式以市场喜好为硬性指标,这个阶段我们在装饰艺术运动的篇章当中有所阐述。用一篇文章,帮你了解装饰艺术风格上一回我们谈到苏联的“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平面风格,这是一场以人民为名义发起的运动,具有社会主义与功能主义特色,然而无法否认的是同时也有固化的形式主义。阅读文章 > 这种暴富形态的发展,造成了不健康的经济模式,大致 10 年左右,也就是 1927 年美国出现经济衰退,并且越演越烈,继而在 1929 年发生著名的“华尔街股票崩盘事件”。美国一下子进入了“大萧条”时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在此期间美国股市暴跌,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暴增,银行倒闭,生产持续下降。美国进入了空前的经济大危机中,这个情况直到 1933 年罗斯福总统上台才出现转机。罗斯福政府实行了有效的经济新政策,首先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继而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再由政府层面推行基建项目,才让经济危机得到有效缓解,把美国带到另一个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罗斯福总统现代设计也在这个大背景之中获得高速发展。一、工业设计师的诞生罗斯福上台的 1933 年也是德国包豪斯被迫解散的同一年,大部分包豪斯优秀师生以不同途径陆续移民到美国。恰好参与了经济新政之后的美国发展,他们主要参与领域在教育、建筑与家具。而美国本土设计师则基于美国工业生产优势孕育出一个此前没有,或者说尚未规范的行业,就是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师这样的称谓也第一次产生,好比 2010 年前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才产生的 UI 设计师一样。战后蓬勃发展的美国工业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社会产生了数量庞大的中产阶层,形成一个巨大消费市场。而工业设计发展与中产阶层形成的市场关系密不可分,这个市场特点是:个性化用品及可以表现社会身份的物品比单纯讲究功能的产品更受欢迎。同时时尚与潮流被放在一个重要位置,这种诉求大大推动了设计发展。美国家庭的日常生活企业界全力以赴开发新式生产手段,开发新型材料,比方合金与塑料,而设计师则采用这些手段及材料来设计新产品。这个时候国际主义也基于德国包豪斯的现代主义在美国呼之欲出,这两种主义在形式上非常接近,几乎一致,区别在于彼此意识形态不同。典型的国际主义风格建筑现代主义是兼容且民主的,国际主义则是独断与商业的。美国第一代工业设计师其实在 1920 年代前后就不系统的出现,那是一战之后开始从事工业设计的人。工业设计的定义其实可以狭义的理解为“工业化产品设计”,这是一个比较开放性的概念,比方包含交通工具、电器、厨具、餐具、工艺品等。时钟产品的设计这些美国工业设计先驱跟欧洲过来的设计师完全不同,欧洲设计师普遍是建筑设计出身,有严谨的设计训练与明确设计观念。而美国的工业设计师大部分出身背景不同,多数从广告设计、橱窗设计、插图设计甚至舞台设计转行而来。而动机则因为商业竞争,需要更多优秀的产品、包装及品牌方面的设计工作室提供服务,所以这批设计师大部分都是多面手,几乎全能,将企业的设计需求一手包办。风扇产品的设计他们将设计视为一门生意,并没有太多理论及所谓的设计哲学。其中最成功的设计师是雷蒙罗维(Raymond Loewy),甚至因为对工业设计行业的贡献而登上《时代》杂志。《时代杂志》封面上的雷蒙罗维及其设计作品他的设计几乎渗透当时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位明星般人物的设计师,我们后面也会对其作简单的介绍。流线型设计运动在“装饰艺术运动”的篇章内容里我们曾经谈及过“流线型设计运动”,这个运动其实跟美国工业发展有密切关联,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美学思潮。而历史上有很多研究者习惯将其归纳到装饰艺术运动中,称作“运动中的装饰艺术”(Art Doco on Motion)。装饰艺术中结合流线型风格的产品这个运动诞生于 1920 年代,在美国风行了近 20 年,细节上有装饰艺术运动中的精致装饰感,造型上则贴近现代主义,重视简洁与流畅性。主要特征是展示出一种空气动力学概念,大量使用流畅曲线,有明显的速度感与未来感。流线型运动中的产品设计流线型运动首先起源自对交通工具的设计探索,当汽车产业开始蓬勃发展的时候就有人开始考虑造型与运动速度的关系。所以这种外观形式首先基于功能考虑,也就是前面谈到的“形式追随功能”的一种体现。根据考证,这种样式的设计首先出现在 1914 年的意大利,当时设计师马柯·里克瑅(Marco Ricotti)设计出一款像水滴造型的概念车,名为 40/60HP,成为典型流线型设计。意大利 40/60HP 概念车被美国设计师参照后拉开了该运动的序幕,任何设计概念一但被美国相中就会被其庞大商业市场的运用而充分放大。流线型风格很快在美国走红,首先在飞机与汽车设计上得到充分试验,当时美国三大汽车集团——克莱斯勒、通用、福特都纷纷推出流行型风格汽车。美国流线型运动中的汽车产品到后期这些汽车的流线造型已经走向一种浮夸与不切实际,现在回顾看来,感觉就像来自外星球,因为汽车跟飞机之间共用了很多设计动机与元素。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经典设计,比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 1934 年推出的“气流”(Airflow)轿车。克莱斯勒设计的“气流”轿车整体考虑更充分,造型前卫之余兼容了舒适性及安全性,成为一种主流风格,一些故事背景发生于美国的 20 世纪 20 到 40 年代的好莱坞电影,会看到大量汽车都是这类设计。随着市场热烈反应,这种风格慢慢蔓延到一些压根不存在空气动力学需求的产品上,比方家具、餐具、文具、吸尘器,收音机,水壶,台灯等。流线型运动风格的产品设计因此演变成一种形式主义商业设计运动,加速了运动的消亡。二、工业设计的先驱美国的第一代工业设计师有些共同特点,就是习惯于集团式工作,善于商业谈判,并且有强大的市场洞察能力,这些都跟美国发达的商业环境有直接关系。前面谈过的雷蒙罗维也是将商业设计运作得最成功的人,其公司在最大的时候拥有超过 200 名专职设计师。在设计汽车的雷蒙罗维而且公司所有设计项目都要署上他的名字,这种方式备受争议,这其实属于雷蒙罗维一种商业运作方式,通过这样达到大幅提升个人名声的目的,继而推动业务。而且他对设计师非常不错,待遇是业内最高的,所以大家并无怨言。雷蒙罗维的设计公司因此雷蒙罗维的公司完成了从可口可乐标志(包括经典瓶身)到铁路公司火车头,甚至太空站的设计,其业务范围之广令人叹为观止。最经典的 1957 年版本由雷蒙罗维完成尤其在 1930 年代雷蒙罗维公司设计了大量美国交通工具,所以也成为流线型运动的主要推动人之一。雷蒙罗维公司设计的大巴其公司设计收费高昂但客户仍然络绎不绝,跟其善于打造个人形象密切相关,这点很值得如今的设计师学习。1980 年代时候雷蒙罗维的设计公司成为全球经济实力最强、收益最高、规模最大的独立公司,没有之一。善于形象推广的雷蒙罗维除了雷蒙罗维之外,美国工业设计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可以说是开山鼻祖,那就是 1927 年在美国开设第一家工业设计事务所的沃尔特·提格(Walter Dorwin Teague)。沃尔特·提格当时整个美国都还不明确工业设计概念的时候,他就首先在自己的服务范围上明确印上“工业设计”字样。这个词未必是他创造的,但首先被其正式运用。提格的公司其实属于综合性设计公司,从建筑设计到工业设计再到平面设计都能承接,但市场需求决定公司发展,工业设计后来看看成为其公司的主营业务。提格设计的收音机提格设计出不少当时在美国广泛流行的产品,比方 1934 年的“蓝鸟收音机”(Bluebird Radio),1936 年的“斯巴顿收音机”(Sparton Table Radio)及 1937 年的“子弹相机”(Bullet Camera)等等。蓝鸟收音机提格在美国工业设计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的发起人,同时担任了首任主席。因此提格合作的客户也是美国一些相当成熟,知名度高的大型企业,比如柯达摄影器材公司,福特汽车、美国钢铁公司及波音公司等。提格设计的台灯提格非常重视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并且也善于保持这种关系,所以跟大部分客户的合作都十分深入,达成共赢。比方为柯达公司设计出“荣华柯达”(Vanity Kodak)系列相机,通过造型与配色升级将相机从功能用具变成一种时尚用品,受到女性消费者的强烈欢迎,大获成功。“荣华柯达”系列相机随后此产品多次升级,均有不俗的市场表现。又比方 1946 年跟波音公司正式“联姻”之后,设计出著名的“凌云巡航者”客机(Stratocruiser’sCyclograph Company)座舱。飞机的座舱设计是难度极高的,要考虑安全性,舒适性及与飞机功能的结合。提格设计的波音客机座舱提格公司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这种合作一直延续到提格去世(1960 年)都没有中断,持续合作了 60 多年,参与了波音 707、737、747 及 777 等机型的机舱设计,成为一时佳话。本期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各位,下期再会!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设计史太浓」: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streamlined-design-campaign
网页设计 互联网 美国 20 世纪末到 21 世纪开始,宣传品牌与产品的阵地不再局限于印刷品,电视、电台及现场活动,而是出现了网站,网站可以链接更多陌生人,而且没有时空限制。1997 年的谷歌网站美国最火的设计风格只要有人将资料放到网上,远在日本的一名中学生都可以去学习了解,所以也打破了过去信息差的优势。本回我们要跟大家聊聊网页设计的发展,但在展开内容前,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网页设计属于平面设计吗?国内早在差不多 20 年前,建站公司就开始独立存在,所以这个问题蛮有争议,尤其是 UI 设计也很成熟之后,大家更愿意认为此学科是独立的。中国建于 1994 年的第一个网页,主要对外沟通平面设计的定义不管怎么粉饰,简单而言就是:以某种目的,将文字、图像、图形安排在一起。网页设计也是如此,唯一区别是网页具有动态,但这种动态属于若干个静态设定的切换关系,其关键帧也是平面设计。2003 年时候的淘宝网我在国内蛮早就从事网页设计工作,早年甚至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网站,除了页面设计,还包括套 ASP 程序(Active Server Pages 动态服务器页面),用 table 布局前端等,当然这些技术如今早已过时。12 年前史太浓独立完成的网站因此这段历史我就是参与者之一,所以本回不仅是对搜集资料的剪裁分析,还会结合不少自身经历体验跟大家分享。首先我们来简单回顾下互联网的发展与网页设计的演变。国际互联网络与超级媒体互联网发展到如今已经像空气一样存在,断网已经如同缺氧那么严重,而互联网的诞生最初跟两件事情相关。第一件大家也许比较熟悉,就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总署(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Advanced ResearchProjects Agency,简称 ARPA)成立了。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总署 logo其成立的根本原因是冷战背景下,苏联不但先于美国在 1957 年将卫星送上太空,而且世界第一枚多级远程弹道火箭发射也试验成功,因此苏联宣称可以将核弹送往地球任何地区。这对美国而言实在太吓人,所以 ARPA 是一个专门研究国防技术的“事业部”,聚合美国当时最牛的几百位科学家,研究如何将最先进技术应用到美国国防。人类第一个卫星由苏联在 1957 年发射由于这些科学家当时分散于全国各地,因为如此厉害的科学家肯定本身有重要事务,而不是放着随传随到,因此大伙无法专门聚在一起专门干这事,而是远程协作,所以就需要一个有效的远程沟通工具。这个工具不能只局限于语言声音,还要做到资源共享,更关键的是要高效安全,信息不可被盗取,当时负责研究此事的人是麻省理工科学家约翰·利克利德(John Licklider)。麻省理工科学家约翰·利克利德 此处省略一堆过程与专业技术术语,反正如此这般,利克利德因为 ARPA 组织这个沟通交接需求无意中发明出“国际互联网网络”(the World Wide Web)。互联网时代开启事后证明,国不国防是一回事,这才是他们最伟大的发明。这种技术能做到资源共享与防止盗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可以将信息分解成“数据包”,将他们发送到目的地后可以重新组装,也就是“分组路由”的雏形。大家了解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再往深里说意义不大,况且我也说不清楚,而时间很快去到 1987 年,这是第二件事情,这一年苹果电脑公司向外界报道了一款可在网络上寻找资料的软件,名为“超级文件”(Hypertext)。苹果 1987 年的“超级文件”软件比如在电脑上打“设计史太浓”就可以将当时整个网络与此相关的文字内容集中起来(当时网络上的内容其实非常有限),等于是谷歌百度的前身了。后来这个软件进化为“超级媒体”(Hypermedia),除了可以检索文字,还可以找到图形、声音、电影及电视图像。苹果软件“超级媒体”软件再然后,苹果公司将这种技术跟日本索尼公司发明的 CD-ROM(compact disc read only memory,于 1982 年发明)进行结合,变成“互动光盘”,这种光盘就等于是如今网站的鼻祖版本了。在大致容量 600MGB 的 CD 中,苹果公司的工作人员往里面塞进了文字、图形、动画,而且形成一个复杂的索引架构。CD-ROM 中的互动界面 这样一来就形成一个灵活且可互动的内容库,大家可以根据需要选取想看的部分,有首页、二级栏目、三级栏目、内容详情页等。在此过程中还发明设计出一些后来常见的网站架构逻辑,比如“平行文本”、“多层”“矩阵”“网络系统”等,这里作很简单的介绍:平行文本就是可以在看一篇文字时候可一边看到它相关的摘要跟缩写,这等于如今的鼠标经过效果。网页中的“鼠标经过”效果多层就是看一个内容的时候可以看到其它相关部分,等于如今网站中的“相关推荐”。网页中的“相关推荐”效果矩阵就是将资料布局到一个网格中方便大家查询,等于现在的产品系统,新闻系统一类。网页中的“产品系统”效果网络系统就是可以联系外部信息,其实就等于友情链接一类了。当时间去到 1991 年,美国政府开始投入资金将“互联网”引入公共学校,而经过 6 年,世界上就有 3000 万个网络用户,2000 年左右,美国就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实现了联网。有流量就有商机,于是就有人将“互动光盘”这样的呈现方式搬到互联网上变成网站,变成一种宣传展示的渠道,不亦乐乎。90 年代可口可乐的官网所以最初的“互动光盘”设计其实就等于第一代网页设计。网页设计的高速发展1994 年时候,中国有个人因为公务出差去美国见证过互联网的神奇,回国之后辞职,在 1998 年创立了一个如今市值 1.8 万亿的公司—阿里巴巴,这人就是马云。阿里巴巴早期的网页设计样式20 世纪 90 年代恰好是网站建设数量急剧暴增的时候,充满了商机,大家可以理解为近几年短视频暴增一样,根据回顾统计,在 1997 年时候仅仅一年美国本土就新增了 80 万个新网页。所以用“网页”一词是因为最初蛮多网站都是静态,网站后台是后来慢慢才发展形成。1997 年时候的麦当劳网站设计但网页设计最初的暴增还没有直接为平面设计师创造岗位,因为第一代网页设计师其实大部分由程序员转型而来。后来不断发展竞争升级才将程序、前端、网页设计及推广优化这样的岗位分来,以便有更专业的表现。我在 2010 年时候开始从事网页设计,恰好是一个将网站建设不同岗位独立出来的时代。当时我所在公司中企动力属于国内最大型建站公司,大部分老同事都曾经是程序前端设计甚至推广这样一条龙为客户提供服务。史太浓在 2010 年前后的网页设计他们本质上就是从一名开发人员入行,所以他们会从实现效果端来规划设计,跟后来网页设计岗独立后完全不同。蛮多网页设计师其实根本不管程序实现问题,也因此产生出更多更好的视觉效果,反推程序开发与前端制作的进步。当时在公司经常见到的就是网页设计跟前端或者开发同事“干架”,争论要点就是很多效果程序根本做不出来。史太浓在 2010 年前后的网页设计这样的事情其实一直在全世界发生,所以网站制作技术也是以飞一般的速度在发展。比如我刚刚学会 Table 布局不久,css+div 布局就成主流了,再然后 HTML+css+js 也成熟起来,而程序开发端则是 asp 到 asp·net 到 php 到 java 等不同开发语言在不断进化。史太浓在 2010 年前后的网页设计这样的变化结果就是不断优化网页设计的表现效果。那时候我们往往在掌握一门自认为很牛的必杀技后不到两年就也许会过时,最典型例子莫过于 Flash 的“死亡”。2010 年前后,懂得用 fash 建站的人非常吃香,因为人才稀缺,收入可以是我们的 2-3 倍,那时候最流行就是用 flash 做所谓的“体验馆”。全 Flash 网站“体验馆”的大致效果就是能在网站场景中做一些换部件,换颜色,或者点击指引箭头切换画面等操作。印象中当时有一个奢侈品平台站就是纯 flash 网站,开发制作费用高达 300 多万。但好景不长,因为智能手机的崛起与 4G 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主阵地慢慢往移动端迁移,而智能手机中的浏览器是明确不支持 flash 组件的。所以很快 flash 就跌落神坛,而我们这一代网页设计从业者可以说见证了全过程。全 Flash 网站当时身边就有同事因为精通 flash 被挖去甲方企业开发纯 flash 的眼镜商城,据说后来项目就没发展起来。说到商城,网页设计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变化,就是从企业网站到平台网站到电子商城再到手机网站,App 应用,公众号,小程序这样的不断切换。到了移动端其实网页设计就被“UI 设计”(User Interface 用户界面)这样更专业化的称谓取代。史太浓 2013 年前后的 UI 设计因为革命性的屏幕触摸技术的诞生,很多网站本身就可以通过触屏控制,所以从定义上来说,UI 设计可以说包含了网页设计。史太浓 2013 年前后的网页设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其实也拔高了 UI 设计门槛,因为要考虑很多交互体验问题与技术规格标准,有点像当时乌尔姆学院做产品设计那一套,有很多理科属性的知识融入进来。所以网页设计经过仅仅 30 年的发展,就走向细分领域的拆解,分裂出企业网站设计(偏向品牌与广告)、电商设计(偏向营销)跟移动端设计(偏向交互体验)。史太浓 2018 年前后的电商网站设计但不管如何,这个过程中平面设计的本质属性仍然没变,只是要解决的问题更多元化,更具体了。根据历史纪录,美国的设计师杰西卡·哈芳德(JessicaHelfand)是较早以平面设计师身份参与到网页设计中的,比如 90 年代她为美国“发现频道”设计了网站。美国“发现频道”90 年代的网站哈芳德生于 1960 年,目前还活跃于设计圈,她也许是最有资格感叹互联网设计形式剧烈变化的人之一。杰西卡·哈芳德本期内容没有谈及太多具体人物及作品,因为在有限篇幅里本期内容已经高度浓缩,更多是在给大家整理一个框架。关于网页设计发展的经历,也欢迎大家根据自己的体会参与到讨论中,说出你们的故事。本期故事讲到这里,感谢各位,下期再会!如何高效地进行网页设计?重点关注这7个要素大家好,我是 Clippp。阅读文章 >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设计史太浓」: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web-design-history
工艺美术 美国 赖特 前面我们讲述了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情况,包括“三位大神”与“四大行会”。通过3位顶级大神,带你了解工艺美术运动史上一回我们谈过了现代设计诞生的社会与文化条件,而第一个被视为有现代设计特征的运动是 19 世纪下半叶在英国产生的“工艺美术运动”(The Arts & CraftsMovement)。阅读文章 > 本回我们的镜头切换到了北美洲的美国,话说当时工艺美术运动的各路人马都在竭力否定机械工业文明,排斥工业化批量生产。但在 19 世纪末工艺美术思潮得以从英国本土传播到欧洲甚至跨越大西洋去到美国却正得益于机械文明所创造的技术条件。19 世纪末的英国比方成熟的机械印刷术,海陆空三维立体的交通条件与工具等,如果没有这些基础难以想象这个艺术运动可以得到广泛传播。特色差异19 世纪末,工艺美术运动开始在英国慢慢淡化,因而在美国的展开如同一场接力跑,而且延续时间较长,一直去到 1915 年前后才结束。1910 年代的美国一些美国设计评论家认为这个设计思潮的苗头其实在 1878 年就已经在美国产生,而重要的转折发生于 1893 年芝加哥举办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The Columbian World’s Fair, 1893)。1893 年芝加哥 “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在这场展览会上美国著名设计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详见下文)展出了具有典型“工艺美术”风格的家具设计,体现出美国设计师对工艺美术风格的美式探索。被誉为“20世纪米开朗基罗”的设计师,为何让甲方闻风丧胆?在史太浓的《设计师长寿榜》上,排名第六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Lloyd Wright)是一个大人物。阅读文章 > 其实这一年也刚好是他离开老板“摩天大楼之父”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开始创业的同一年。晚年惨淡的摩天大楼之父:顶尖建筑设计师路易斯·沙利文在过去的故事里,史太浓经常提到一句设计哲学:“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并且在我自身设计工作中,一直信奉此话。阅读文章 > 赖特及其早期设计的家具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艺术风格的迁徙都离不开关键人物,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当中几位著名设计师,比方阿什比、克莱恩、沃尔特·克朗都曾经多次造访过美国。当时美国才宣布独立 100 年左右,是个移民为主的国家,大量欧洲人在 19 世纪涌入美国,这些都成为工艺美术运动在美国形成的关键原因。除了英国设计师的造访及欧洲人迁徙,美国本土设计师也时常到欧洲参与交流学习,让彼此的艺术文化与设计理念产生有机交融。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风格室内设计情况如同饮食文化的碰撞,比方在深圳大家可以尝到粤式川菜及湘菜,服务员问需要多辣还可以回复一句“广东辣”,可见存在都是合理。美国的领土幅员辽阔,所以工艺美术运动在美国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特征,比方东西岸的差异,还有印第安文化的结合等,并没有一种完全统一的设计哲学。但运动深度却比英国更为彻底,美国人加入了他们最擅长的商业化元素,任何风格去到美国人手上最后都会变作为经济发展而服务,这也是美国设计风格的一大特征。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灯具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集中在建筑、家具及灯具(因为白炽灯的发明与应用)、书刊这些范畴。另外美国工艺美术运动在设计宗旨与思想上虽然靠近英国,但表现形式上却没有太多英国人惯用的哥特风格,反而喜欢向东方国家,比方学习中国与日本的典雅风韵。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风格家具所以我们需要补充说明,一种设计风格或者运动很多时候更重视思想与原则,而并非单纯的形式,这也是最困扰研究者的。关键人物美国有位著名作家叫阿尔伯特·哈伯德(ElebrtHubbard),他的代表作《把信送给加西亚》(A Message to Garcia )1899 年出版后至今卖出 8 亿本,是全球最畅销书籍排行榜的第 6 名。书籍《把信送给加西亚》他同时也是一名喜欢动手的设计师与成功的出版商,他在 1894 年时候曾经到英国拜访年迈的威廉莫里斯,参观了莫里斯著名的科尔姆斯格特出版社(KelmscottPress),获得莫里斯面对面传道解惑的机会。莫里斯与哈伯德回国后他就成立自己的出版印刷公司,专注于出版推介工艺美术思想的书籍,书籍的制作也完全按照莫里斯的标准,印刷精美内容精致,受到美国市场的广泛喜爱。连莫里斯设计的一款英文字体也因此打入美国市场,成为出版社青睐的印刷字体,所以哈伯德成为将工艺美术平面风格引入美国的关键人物。莫里斯的字体设计为了表达对莫里斯的尊敬,他还曾经将自己设计的一张椅子命名为“莫里斯椅”,类似这样用作品命名致敬大师的事情在设计史当中其实屡屡发生,后面我们也会讲述相关例子。哈伯德设计的莫里斯椅拜访过莫里斯的美国设计师还有亨利·哈柏森·理查森(Henry Hobson Richardson),他是一名建筑设计师,曾经与莫里斯见过几次面。莫里斯与理查森经过深入交流,理查森成为莫里斯艺术风格的忠实迷弟,不但自己喜欢购买使用莫里斯设计的工艺品,还在美国进行大力推广。还有一位大家耳熟能详的美国作家,《野性的呼唤》作者杰克伦敦(Jack London)则是另一位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大神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的迷弟。曾专门去英国感受工艺美术运动的相关工艺品,并且撰文介绍这个风格,他也属于当时美国推广工艺美术的著名人物之一。杰克伦敦在 19 世纪 90 年代,上回谈过的“艺术和手工艺展览协会”出版的介绍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最有影响力的刊物《工作室》也开始广泛传播到美国本土,给美国诸位探索中的设计师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要知道那个年代并没有互联网这回事,所以资讯本来就是值钱的,谁先掌握到最新设计风向谁就更有可能抢到商业先机。很快美国也开始出现工艺美术的专业期刊,名称为《手工艺人》(The Craftsman),创办人是美国著名家具设计师古斯塔夫·斯蒂克利(GustavStickley)。《手工艺人》他也曾多次到访英国,经过跟英国诸位工艺美术运动的主力设计师交流学习,他的体会是英国有特定的历史与社会背景,美国的情况则是不同的,不能直接将英式工艺美术生搬硬套。所以他的期刊致力于提倡发展美国式工艺美术风格,培养大家的创造力。古斯塔夫·斯蒂克利跟其它美国设计师一样,斯蒂克利并不反感工业机械,反而善于利用,比方他喜欢先将产品批量化制作,再用手工来加工艺术部分,产品销量也很不错,收入喜人。斯蒂克利的家具设计情况如同当代面对机器人将可能全面参与社会工作及生产时,大众表现出恐慌情绪,一些企业家却认为:机器人可以做的就让机器人做,机器人做不了的就人做,人类永远比机器人聪明。西岸大王赖特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存在东西岸区别,东岸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前面谈及的哈伯特与斯蒂克利,而西岸就是美国著名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Wright)。赖特在现代设计史中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因为他的设计生涯非常长,而且风格一直变。晚年赖特及他的后期作品他是美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但一直活跃到国际主义时期,基本参与了每一个主流设计思潮并能做到完美适应,在设计史中戏份很重。1897 年时候西岸芝加哥成立了一个名为“艺术与手工艺协会”的组织,大家是否感觉似曾相识,其实跟英国的“艺术与手工艺展览协会”很接近。其创办人之一就是赖特,虽然赖特是以建筑师身份为人熟知,其实他的设计范围跟早期各位大咖一样,属于全栈型的。赖特设计的家具在美国工艺美术运动时期他主要的作品多数为家具、玻璃艺术品、灯具、餐具、织物寄银器等。他开创的“草原风格”派住宅其实也属于工艺美术时期的典型代表,设计特点是喜欢采用低矮、宽阔的倾斜屋顶,室内视野开放,强调水平线效果。建材主要使用石头、木料、粘土等就地取材的天然材料,与环境和谐统一,引领一阵风潮,代表作品有“马丁住宅“(Martin House,1904 年)。赖特设计的马丁住宅除了住宅,家具设计是赖特在美国工艺美术运动阶段的一大亮点,他设计出很多精致、讲究纵横线条装饰的椅子,造型质朴,结构简单,还喜欢采用中世纪特点的高靠背。赖特设计的高背椅很有个性这样的椅子其实跟格拉斯哥四人组也特别像。(详见「平面设计史」系列)用一篇超全面的文章,帮你了解艺术团体「格拉斯哥四人组」上回我们讲述了法国的没落贵族设计师图卢兹·劳特累克(Henri de Toulouse Lautrec)的故事,身体残疾的他虽然一生短暂,但其作品非常出色,是法国地区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引领者之一。阅读文章 > 1889 年他为自己伊利诺伊州的家设计了一个八角形书房,结构简单明了重视采光功能,借鉴了部分稳重典雅的东方元素,在家具设计上明显强烈的赖特个人风格。赖特设计的书房这种风格跟美国工艺美术运动融为一体,对比英国区显得较为简约大气,史太浓感觉这种风格已经贴近后来的现代主义,同时有厚重朴实的历史感,跟当时主要使用原木材料也密切相关。搞钱才是人间清醒工艺美术运动在美国存在一个矛盾,就是如何协调商业关系,毕竟工艺美术是强调手工艺的,而当时很多艺术元素确实是机械生产还无法实现,或者说效率低下。英国的工艺美术思潮显得更加理想主义,比方莫里斯可以为了贯彻自己的手工设计理念而节衣缩食(其实他不缺钱),这方面美国人很难做到,心态上也无法理解,他们更讲究实用主义以及追求物质富足。英国的工艺美术风格更加细腻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搞钱才是人间清醒”。另外英国跟美国在社会结构上存在差异,比方英国的艺术设计师们一部分在城市一部分在乡村,他们选择的自由度更大。假设觉得城市成本太高他们就回到乡村创作,销售给当地市场,而美国是高度商业化社会,设计师几乎都依存于城市,在城市他们的作品才能更有机会获得客户。美国工艺美术运动灯具设计综合这些原因注定工艺美术运动在美国的发展是不纯粹的,是一个结合了工业生产的折中结果。这个情况跟如今中国差不多,大部分优秀设计从业者都集中于北上广深。但随着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以及疫情发展的不稳定性,以后甲方乙方大部分将不需要通过实地见面来完成合作。当前以我们本身经营设计公司的经验来看,确实也有诸多甲方其实从合作都验收都并没有见面,所以设计师在选址上以后的自由度会更大一些。另外美国社会更强调合作与组织,跟英国喜欢“一人一个公司“的情况不同,美国的行会及公司制度在当时的世界上最领先。1910 年代的美国办公室但这种领先也表明环环相扣,设计与生产,市场与营销都是一个关系链,独善其身往往难以发展。因为美国社会这个特质,很多风格来到美国通常都会发展迅速而且应用得更为彻底。所以工艺美术运动风格也仅仅是作为一种商业元素风行于美国市场一个时间段,有继来者就被慢慢替代或者淡化。最后虽然工艺美术运动到了美国名头还是一样,但实质性的内容已经差异颇大,所以大家需要清楚的重点是美式工艺美术运动不是一个统一及集中性的设计运动,更像是一个在美国流行过的设计思潮。美国工艺美术运动产品资料后人为了方便概括这个思潮,称作“美国工艺美术运动”。谢谢各位,我们下期再会!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设计史太浓」: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the-arts-and-crafts-movement-2
保罗 兰德 美国 上一回我们讲到了国际主义开始在平面设计领域中称霸,这种风格以包豪斯现代主义为 DNA,然后在瑞士地区成型,最后被美国地区发扬光大继而推广到全球。堪称商业设计万金油的国际主义是如何发展至今的?国际主义(InternationalStyle)在当代是非常重要的风格,它属于商业设计中的“万金油”,放之四海而皆准,世界各国人民似乎都可以接受它,未必最好,但挺合适。阅读文章 > 但我们必须清楚,设计与艺术风格在任何时候都是多元发展的,只是以“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模式在共存,原因在于审美与文化也是多元的,通常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由某个风格占据主流罢了。所以在 1950 年代国际主义开始横行之际,美国地区发展出另一种被人称道的平面风格,史称“纽约平面设计派”(The Newyork School)。“纽约平面设计派”成员我们主要谈的是这个流派中的领头人—保罗兰德(Paul Rand)。因为谈平面设计史,史太浓认为难以绕过这么一位人物。美国设计师保罗兰德保罗兰德活跃于设计行业长达 60 年,曾因为接受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委托设计 Next 软件公司的标志而“出圈”,其中“只出一稿,绝不修改”的事迹为圈内人津津乐道。这个标志在 1986 年就要价 10 万美元,乔布斯还非常满意,是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了保罗这样的底气与才情,我们今天来一起了解他的故事。保罗设计的 Next 品牌改名的娃娃脸保罗·兰德生于美国一个信仰东正教的犹太家庭,时间恰好是一战开打的 1914 年。他的父母以经营小商店为生,据说在保罗 3 岁时候他就喜欢拿着纸笔去临摹父母小店里的一些商品广告,这样的传奇小故事基本都是名人的标配,如此一来才更好解释他日后成就的根基所在。关于保罗的一些求学经历,多数资料都是一笔带过,所以应该没什么特别异于常人的表现,青少年时期的保罗有着一张非常讨人喜欢的娃娃脸,看上去特别有亲和力,这样的脸在他晚年则变得非常的慈祥与可爱。年轻的保罗·兰德他曾经在过好几个地方学习,分别是普拉特学院(the Pratt Institute)、珀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Design)及纽约艺术学生联盟(the Art Students League),时间合计有 5 年左右。期间他比较著名的导师有来自德国的艺术家乔治·格罗斯(George Grosz),此人曾经是德国达达派的成员,后来保罗在平面设计中表现出的一些拼贴形式相信就来自格罗斯的影响。格罗斯及其作品1934 年保罗开始正式参加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帮家乡布鲁克林(Brooklyn)的一个工会提供插图绘制,然后工会会将这些插图出售给不同的报纸与杂志,也因为这样他后来被这些相关杂志公司“挖走”。这个时期他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改名字,保罗原名其实叫“佩雷兹·罗森鲍姆”(peretz rosenbaum ),这是一个典型的犹太人名字,1930 年代作为一名犹太人处境是比较艰难的,当时反犹情绪高涨,尤其欧洲更加严重,这样一段历史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保罗的插图设计所以保罗为了避免自己的犹太人身份给自己带来不必要麻烦,才将名字改为“保罗·兰德”。这个名字后来被后世评论家认为如同一次成功的“品牌命名”,因为美式英文中,相较旧的名字而言,Paul Rand 朗朗上口,好读好记,容易给人留下印象,是一个易于传播的“品牌名”。自成一格的设计保罗后来主要以品牌设计成大名,但早期主要从事书籍杂志、插图与广告方面的设计为主。保罗的报刊杂志设计资料显示,保罗大致从 23 岁开始就为美国一系列杂志报刊提供过设计服务,比如《老爷》、《服装艺术》(Apparel Arts)、《玻璃包装》(Glass Packer)等等,此时他就开始在相关平面设计中体现自己独特的风格。保罗设计的《服装艺术》杂志封面那时候他对欧洲盛行的各种平面风格都已经很熟悉,比如以包豪斯为首的现代主义,横跨艺术设计领域的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但他没有完全在工作中复刻这些风格,他注意到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就是平面设计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除了知识分子,更多的是平民大众,过分精英主义的艺术风格或者过于刻板的现代主义都并非最佳选择,而应该更加有趣、生动、让人喜欢。保罗设计的杂志封面他这种想法跟他身处美国社会关系很大,美国作为一个移民组成的新国家,文化基调上有两个比较大的特点:其一是我们之前也反复说过的实用主义,讲究实在的价值。其二就是普遍乐天派的性格,如果大家身边有美国朋友也许有感触,他们往往很开朗,特别容易哈哈大笑,笑得身边人也会乐起来。这样两种文化特点形成的原因难以深究,留待其它朋友补充,但如此一来让他们在平面设计上就凸显出一种追求幽默感的倾向。保罗活泼的平面设计所以保罗兰德为了让自己的平面设计在美国受到欢迎,就体现出一种活泼、引人注目、喜欢开玩笑的特色,具体表现是简单诙谐的象征图形运用,流畅自由的手绘元素加持跟恰到好处的拼贴形式。他这种设计个性按史太浓的理解属于对欧洲流行风格的一种彻底内化,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跟现代主义都像维生素一般被他吸收,其中还可以找到德国“海报风格”(Plakastil)那种简约却富有内涵的表现手法。德国“海报风格”平面设计保罗身处时代洪流却不希望被大众牵着鼻子,当时源自瑞士平面风格的国际主义已经在美国逐渐变得很强势,但他认为这样的风格不过是设计表现的一种形式,不应该是唯一的形式。保罗的平面设计除了前面谈及的特点,还有让人看上去 “排版很大胆”这样的感受,这一点其实很突出,大家经常会被他一些跳跃的版面安排所震撼,不敢想象元素可以这样安排。保罗的版面风格这样是一种“艺高人胆大”的表现,保罗那些表面看去随意的设计其实有深刻的逻辑性考虑,而且存在有别于国际主义类型的“次序”,和谐、新颖、视觉冲击力强。这样的风格就成了“纽约平面设计派”一种基本设计调性。1941 年到 1954 年期间属于保罗的广告设计时期,这个阶段他服务于美国“温特劳伯广告公司”(theWeintraub advertising agency),从广告设计师做到了艺术总监。中年时期的保罗这样的选择跟时代相关,因为战后广告业开始在美国蓬勃发展,情况和如今一样,我们也经历了广告设计、网页设计、UI 设计轮番成为企业主要宣传物料的变化,其中也包括设计软件、流行风格的更新切换。在保罗的广告设计时期,他为当时美国一系列大型公司设计了诸多成功的广告,比如奥赫巴赫百货公司(Ohrbach‘s department store)促销广告,意大利奥里维蒂打字机公司(Olivetti Corporation)的产品广告等。保罗设计的奥赫巴赫百货公司促销广告这些作品为他赢得了行业名声,此时企业形象设计又开始兴起,他在 1954 年 40 岁时候离开广告公司开始创业,设计重心从广告平面转移到品牌设计,开启事业的第二春。品牌设计生涯我们现在普遍熟悉的品牌视觉系统(VI)其实不够 100 年的发展历程,史太浓后面会有专门章节讲述这段历史,本次我们先从保罗的故事中初步了解,他是这段历史的重要参与者。保罗设计的奥里维蒂打字机公司广告平面设计除了公益活动、政府宣传之外,主要社会职能就是配合市场营销,过去一般的体现是海报与书刊杂志,还有配套的产品物料。而在二战之后,因为大型企业的国际化需要,大家发现品牌形象的系统设计显得非常重要,其优势体现在视觉识别性、设计系统性与品牌资产积累方面。其实保罗在广告时期就做过不少品牌设计,属于比较早期从事这方面探索的设计师,1946 年(关于这个年份有几种说法)他出版过一本名为《关于设计的思考》(Thoughtson Design)包含设计思想的案例集。书籍《关于设计的思考》里面就囊括不少企业品牌设计,但这方面的设计属于品牌系统发展的初级阶段,比如以标识为主,系统性方面欠佳,但这本书经过若干年的发酵足以让他赢得市场信任与认可,敢为人先往往能赢得一个新跑道的红利。当他自行创业后,很快收到不少美国大企业的的品牌形象设计委托,比如 IBM、西屋电器(the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联邦快递(United Parcel Service)、美国广播公司(American BroadcastingCompany)等,这些案例都获得客户与社会的一致好评。保罗的品牌设计我们以 IBM 为例讲述一下,其实互联网上有很多文章讲述这段故事,但大部分存在年份混淆问题,史太浓本次讲述以保罗·兰德美国官网的资料为准。首先要说明的是,当时 IBM 的主营业务是商业机械,同时已经在电脑生产领域占领了重要优势。IBM 的标志在保罗手上一共设计修改过三次,第一次在 1956 年,保罗将其标识字体进一步优化,字体原型来自德国设计师乔治·川普(Georg Trump)一款名为“城市媒介”(City Medium)带有粗厚装饰性的典雅字体。IBM1956 年时期的设计保罗设计的这款 logo 有一个重要应用特点,就是基本形象不变,但是具有多种变化形式,比如描边的、实心的、描边粗细不同的,带有方框底色的,带有方框底色反白的等等。保罗的说法是允许不同部门根据需要自由使用,我们如今做 VI 对于 logo 多组合已经习以为常,但当时这样的想法是先进的,而且要把握变化的“程度”难度很大,标志一成不变或者胡乱改变都会产生严重的品牌设计“翻车”问题。跟这个标志配套的还有一本“简便使用规范手册”,比如字体的使用有规范,logo 用在不同版式上有示范效果图等,册子是不断更新丰富的,到了 1960 年代发展成《IBM 设计指南》,这样的手册就等于现代 VI 手册的基本形态了。IBM 品牌物料保罗这样的设计考虑有效控制了企业日常设计中的“乱作业”,为 IBM 品牌在全球推广中产生了良好且深远的作用。第二次修改是 1965 年,在原 logo 基础上切分为 13 道“杠”(正负图形),第三次修改是 1970 年,将 13 道“杠”改为 8 道,其中原因碍于篇幅就不探讨了,大家可以自行了解。IBM 标志的变化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保罗的品牌设计看上去似乎平平无奇,甚至有人会认为丑,但其实都有着极具说服力的底层逻辑,而且能解决一些大的问题。这方面大家可以在互联网上检索乔布斯委托其设计“Next”品牌时候的相关视频,视频中保罗有着幽默干练的说案口才,而史太浓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乔布斯的一段相关回忆:保罗跟乔布斯说:设计的专业问题是我考虑的,而设计完成后是否使用是你们考虑的,费用一分钱都不能少。乔布斯身穿带有 Next 标志的 T 恤今天的故事讲到这里,感谢各位,下期再会!用一篇文章,帮你掌握美国平面设计史在 20 世纪 30 年代时候“图形传达系统“传到美国,对美国地区的平面设计产生很大促进,我们今天的话题就需要将镜头移到美国。阅读文章 >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设计史太浓」: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paul-ran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