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 都是 流程 可能每个设计师都会有这个阶段,先是从面对空白画布的无从下手,然后变成在素材网或者灵感网站漫无目的的翻图机器。再或者画面做到一定程度不知道如何深化,但是自己看得出来画面没有收尾。这其实都是设计流程出了问题或者流程不完善,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就是一套我个人的设计流程详解,我会尽量挑大块的部分进行说明,小块的知识点后续还会给大家重新汇总。更多视觉设计干货:用好这5个简单实用的海报技巧,特别容易出效果!今天给大家分享五种针对海报的小技巧,都是不需要有什么技法基础就可以做到且效果还不错的。阅读文章 > 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poster-design-process
需求 用户 流程 经常在设计群潜水的时候,都会碰到有小伙伴问相同的问题:换了一家公司,如何融入团队开展工作?刚好最近自己也是换了一个平台搬砖,所以想结合这段时间自身的经历,来跟大家聊聊,作为交互设计师,我是如何快速进入业务状态开展工作的。相关干货:B端设计师如何体系化了解业务?4个步骤快速搞定!前言接触 B 端设计的小伙伴会发现,很多业务具有角色多,业务场景复杂,功能链路长等特点,所以在工作中会经常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突然被调配到新业务,拿到一个不熟悉的业务或者新产品,不知如何开展工作?阅读文章 > 为什么强调“快速”,是因为对于一个职场老鸟来说,公司招你的目的不是花时间培养你,而是来救火的。如果不能快速进入业务状态,就会招来周围同事的质疑,尤其是对于像交互这种“可有可无”的职位而言。所以,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快速融入,快速产出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一、了解团队当前协作流程与痛点由于公司之前没有交互设计师的岗位,所以当我进入到团队中时,首先主动了解的是在没有这个角色之前,团队是如何运转的,以及遇到了哪些阻力。这样我才能找到当前团队协作的问题,并通过这个岗位的优势去解决,从而凸显自身的价值。在通过与产品、技术、设计等部门同事的简单沟通后,归纳出如下两个问题:1. 产品交互流程靠口述,理解偏差较大在跟旁边的技术同事沟通得知,由于之前没有清晰的交互流程产出,只有产品出的简单的线框图,导致大部分交互流程靠开发想象,再加上产品的线框图是通过生成 axure 云端链接的形式存放,经常会出现打不开、找不到的情况。产品就通过口述的方式进行流程的宣讲,从而导致的结果就是开发出来的与产品的预期偏差太大。而针对这些现状,结合之前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两点优化建议与方向。① 统一团队协作工具与项目文件当前技术同事在开发的时候,需要不断切换链接去看对应的产品需求、交互流程、设计稿,不仅繁琐,经常也会出现由于项目文件命名不同对应不上的情况。所以在我的建议下,开始使用同一个软件来承载这些文档,同时将相同项目的文件采用统一的命名规则,从而提升技术同事查找相关文档的效率。② 规范交互文档的内容输出之前交互流程的产出由产品兼任,由于没有那么多时间考虑页面细节,就会导致部分页面流程的缺失。所以在我加入以后,针对当前团队的特点,优化了之前的交互文档的结构,同时与产品协同产出,将业务规则与交互说明落到对应的页面上来,进一步提升技术同事的开发效率与准确度。2. 需求经常变更,设计与开发返工率高需求变更往往是导致项目不能按时交付的主要因素,在与产品经理沟通中得知,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开发出的页面流程与前期需求沟通的时候不一致,所以如何确保需求准确的传达给技术跟设计同事,对此我将整个链路拆解出了四个阶段,即:需求评审、交互评审、页面与流程宣讲、实现跟进。① 需求评审需求评审是之前团队已有的流程,但是之前评审需求时,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想法,由于没有将需求做页面化的呈现,导致直接将不确定的需求给到设计以后,设计开发出的需求不符合前期规划的预期效果,就会带来返工。而在我加入以后,在进行需求评审的同时,我会主动去归纳此次需求范围层的内容,并快速生成可视化的效果,展现产品与功能雏形。这样做的目的是能让各个角色根据当前的信息架构来判断是否是大家达成一致的效果与流程,减少因需求不明确而带来的返工。② 交互评审交互评审,是我加入以后主动去推动的流程。一般是在产出整个功能所有页面的信息架构跟流程后进行,主要目的是拉齐需求方看看整个功能用户的操作链路是否满足前期讨论的需求。而且在这个阶段也可以避免一些因交互形式的改动而带来的开发工作量的增加,从而导致项目延期的风险。③ 页面与流程宣讲页面与流程宣讲,是在我补充整个页面与流程的交互文档后进行,主要目的是面向负责此次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同事,通过同步此次方案的背景、迭代的内容、用户交互的页面流程与规则、需要获得哪些数据、设计注意事项等内容,来减少开发设计过程中因前期功能不熟悉而带来的理解偏差。④ 实现跟进实现跟进,主要跟进设计阶段与开发阶段。设计中,要时刻看看设计进度以及是否很好的表达出了原型中的信息层级,而开发阶段主要是对于一些极端情况做出解释与定义,防止模凌两可的状态导致流程的不通畅,同时在测试结束后还要做一轮验收,主要查看功能是否完善,极端情况是否考虑周全等。二、主动熟悉业务,框定后续工作方向当我加入到团队后,就立马接手了需求,其实这么迅速的投入到工实际项目中是不太利于方案的产出的,因为在不了解业务背景的情况下,很容易陷入“我以为”的状态。所以在做这个紧急任务的同时,我也在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完成如下三件事情,帮助自己更好的开展后续的工作。① 了解产品商业模式交互设计师不是一味的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产品体验设计的再好,如果不能带来公司效益的增长,也会无济于事的。所以主动了解公司的产品商业模式,不仅能很好的在产出方案的时候平衡商业与体验,同时也能在主动推进产品体验优化的时候更好的选择合适的方向。② 体验产品流程体验产品流程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快速熟悉产品。通过对每个模块,每个流程的拆解,不仅能知道该功能设计的目的,同时也能知道当前的流程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可优化的方向,为自己建立整个产品的功能架构图提供了很好的帮助。③ 获取产品节奏产品在不同的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有所不同,获取产品的节奏能更好的明确后续的工作重心与方向。举个例子:当我加入到团队以后,在跟上一级的沟通中了解到了现在产品的商业模式,于是我就开始针对产品几个能影响到用户增长与订单转化的流程着重体验,找出优化的方向,比如注册登录流程。因为不同于常规 C 端的注册登录,当前产品需要用户注册后开通会员才能正常查看内容,该链路的体验好坏决定了产品的付费用户数量,所以我觉得对于产品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我进一步跟上一级的沟通中得知,产品当前的存量用户还可以,而且大部分的新用户并非通过 app 主动注册的形式产生,所以产品的注册登录流程并不是现在最主要的,而是在于结合产品运营,如何让现在的存量用户活跃起来。所以在获得了产品的节奏后,我重新调整了对产品的体验优化的方向。三、切换视角,站在目标用户的角度做设计切换视角对于交互设计师而言尤为重要,因为这个岗位的价值就是为用户设计合适的操作路径,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在产出方案的过程中,越多的站在用户的视角,意味着产出的交互流程越接近用户的使用预期。在我加入团队没多久,就接到了一个内部 OA 系统的交互需求,该需求产品经理已经在前期做了简单的功能设计,但是由于没有设计用户的操作路径,所以需要我这边来进行补充与协助。我就以这个为例,来拆解一下在做交互需求时,我是如何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与设计的。公司的OA 系统主要是用来维护核心用户,根据用户的属性不同做分层运营。新需求是需要增加一个“记需求”的功能,用来记录用户的诉求,从而方便后续的跟进。已有的线框图如下:接到这个需求后,我并没有急于去做后面的交互流程补充,而是通过跟目标用户的交流,了解了他们使用这个功能的场景,再切换自己的视角,试图站在用户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现在的交互行为的合理性。第一个交互行为是用户查看记录好的需求。当前的设计是放在用户列表的顶部,并以卡片切换的形式查看。此交互形式虽然能提高需求的重要层级,方便用户查看,但是对于需求的数量有要求,如果相同重要层级的需求过多,采用这种形式展示就会增加用户的操作成本,那该如何优化呢?通过对用户使用场景的调研,明确该操作是目标用户的常用操作,且需求量会很多。针对常用操作,要做的就是减少用户的操作路径,方便用户触达。所以选择了跟客户列表用 tab 切换的形式展示;而针对数量多的特性,信息列表无疑是很好的选择,能承载更多的内容,同时也能让 tab 切换后的页面形式保持一致。接着我们就需要根据当前的交互形式,对场景跟目标用户的需求做进一步的拆解。信息列表虽然能承载更多的信息,但是内容一多,查找起来就会很困难,如何让用户找到一个或者一类需求呢?我就继续补充了该信息列表的搜索跟筛选功能,通过搜索能定位到具体的需求,同时为了提升搜索效率,增加了关键词联想的交互规则;而筛选是将同一特质的需求摘取出来,那如何定义需求有哪些特质呢?我通过功能的目的进行拆解,该功能是记录需求方便后续的跟进,根据跟进的目的以及用户的使用场景,定了需求的筛选维度:时间、重要程度 。然后为了让整个操作形成闭环,在用户记录需求的时候也增加了自动获取时间以及让用户定义重要程度的功能。第二个交互行为在于用户记录需求,原始的线框图是以选择项的形式让用户操作,但是为了能尽量覆盖大部分客户的需求,设置了不同维度不同层级的选择项,这就会导致一个问题,增加了用户记录需求的时间,那该如何进行优化呢?在与目标用户的沟通中发现,他们一般记需求是发生在打电话跟客户沟通的时候,而需求的内容往往不固定,之前的方式是采用手写的方式记录。结合使用场景与用户习惯,将之前选择的交互改成文本输入,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用户记录需求的效率,在用户进入记需求的面板时,直接唤起键盘,方便用户直接输入。四、敢于发声设计师往往自我定义为“执行者”,尤其是刚进入新的团队,在人生地不熟的时候更不敢发声,但是衡量一个设计师的专业性,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产出物,还要看看他对于过程的思考与论证,而这些都是要表达出来的。在我加入新的团队产出交互方案后,就主动推进交互评审的进度,拉齐其他部门进行整个方案的宣讲,指出之前流程可能成为用户操作阻力的地方,以及自己整个的改版方向与目的,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这个交互方案,最后还对自己的方案定义了考察的指标,方便后续对于方案效果的跟进。也正是敢于将这些内容说出来,才得以迅速的在团队建立良好的口碑。五、总结以上,就是笔者根据最近的经历,分享的一篇关于如何快速进入业务状态的文章。后续也会继续分享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关于产品交互的心得与感想。经验有限,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与交流。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quickly-enter-the-service-state
元素 设计师 流程 写在前面作为设计师,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自己做的设计稿,被开发出来后却完全换了一个模样。不仅视觉上有问题,交互上也有错误。而要想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就一定要重视还原度走查这个阶段。更多设计还原干货:如何提升页面还原度?我总结了这4个方法!「页面还原度」即开发工程师对设计稿的还原程度,页面还原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从产品需求到设计实现的程度是否被准确有效的表达。阅读文章 > 它是我们产品上线前的必要保障。虽然测试同学会帮助我们验证一些流程上的问题,但更多的还原度细节问题,比如交互和字号间距等,则更多依靠我们设计师的来检查。而在还原度走查的过程中,个人认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还原度何时开始经过对比验证,发现还原度在测试进行第一轮测试后进行,效率和时间能够最大化。原因如下:第一轮没结束前,很多功能性 bug 会存在,如果介入过早,很难跑完全部流程,加大还原度介入难度。一些明显的交互和视觉问题,测试团队在第一轮是能够发现的,也能减少一部分工作量;如果等 bug 解决得差不多,可能都二轮后了,这时候才开始走查的话,那么留给设计师的时间就会非常少,因为结测的时间已经固定,这可能导致开发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修正问题。二、还原度检查内容当我们拿到开发提测的版本后,应该针对于哪些内容进行检测呢。本人认为可以整体检查可以分为以下 3 个部分:1. 整体流程当我们拿到产品后,第一时间可以看下我们的整体的流程是否有遗漏,整体流程是否能够跑通。首先需要确保我们的产品没有大的流程问题后,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细节的部分。避免某些大的流程被忽略,这往往需要更多的开发量,越早提出来开发就越早介入修改。虽然这个过程基本都会被测试团队在第一轮的时候查验出来,但为了避免有遗漏,我们最好还是先把全流程跑一遍以避免发生问题。2. 交互内容当流程跑完,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进入到交互细节的检查。一般来说我们在检查时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 结合交互说明进行逐条验证:一般我们的交互说明已经非常详尽,包含各类异常状态和细节交互。因此我的建议是在验证的时候可以结合我们之前的交互说明进行对照验证,避免某些部分被遗漏或者忽略。出现问题有可能是我们的交互阐述的不够清晰或者说研发没有了解设计的逻辑,这些情况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因此我们在还原度验证时更需要细心验证和沟通。② 交互说明未提及的异常状态:这其实是很多设计师经常遇到的问题。我们在写交互说明的时候不可避免会忽略某些细节点。这个时候如果出现交互说明漏掉的异常状态,就需要和开发团队进行沟通。如果是重要且影响体验的问题,可能就需要拉着开发团队进行沟通,评估下时间进行修改;如果是不重要且不影响的体验的问题,就可以等下个迭代或者后续再进行对应修改;同时对问题做好记录,避免下次再出现类似问题。这同时也反向要求我们在交互说明中尽可能考虑得更加全面,才能避免多次返工。关于这块有个小建议,可以将平时遗漏的交互记录下来,形成关于自己薄弱交互环节的自查表。通过建立专属的交互自查表来强化自己对于各类状态的认知,从而将说明写得更加详尽和完善。3. 视觉内容视觉的还原度检查可以说是占据了整体检查的大部分内容。毕竟功能或者交互还有测试团队帮忙验证,但视觉细节只能靠设计师本人来进行走查了。在这里我将其分为以下几块内容:① 「像素眼」观察法由于习惯问题,设计师对于字体的大小,元素的对齐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因此对于某些比较明显的还原度问题,设计师是能够通过直接观察发现的,比如某些元素没有左对齐。但这种只适合很多明显偏差的元素,在大部分时候,设计师还是需要借助辅助工具来协助进行还原度走查。② 检查元素(F12)协助走查在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某些元素存在问题,但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借助检查元素辅助还原度走查。检查元素如何操作呢,可以通过右键-检查或者直接按 F12 来调出,通过鼠标选择元素,即可查看该元素的所有属性,包括字号、颜色、宽度等等都可以直观的看到。利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检查得非常细致,比如某些细微的间距是否准确,都可以检查出来。那么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介绍下前端的盒子模型,也就是你在检查元素中可以看到类似盒子的元素。盒子模型是 CSS 中的概念。所有的 HTML 元素都可以看作一个盒子,是用来设计和布局时使用。它包括我们常见的边距、边框、填充和实际内容。通过了解盒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前端是如何进行页面布局的,同时也帮助我们在走查时更直观地看到其中的间距和宽度等。用一个实战案例,帮你完全掌握 HTML 和 CSS 的实际应用写了那么多 HTML CSS 的学习,终于,要在这篇迎来具体的案例应用了。阅读文章 > 其实检查元素还能辅助交互状态走查,这可能是很多设计师忽略的一个点。比如我们设定了 hover 按钮时有灰色底块,此时我们如何验证灰色块的色值和大小是否准确呢。其实辅助元素也可以帮忙,如下图所示,我们通过勾选 hover 这个状态,界面中就会直接呈现当前元素的 hover 状态:③ 借助工具辅助走查目前市面上有两种常用的工具,想必很多设计师也已经知道了。分别是 CSS Peeper 和 Copiexl。首先推荐的是 CSS Peeper。这款插件其实就是类似于检查元素,只是界面会更简洁,相比于检查元素去掉了很多干扰元素,打开后我们点击页面上的元素就能够直接看到其对应的元素属性和间距等。对于设计师群体来说还是比较友好的。地址: https://csspeeper.com/第二款的则是字节出品的 Copiexl。其对比方式会比较简单粗暴,就是将设计稿和开发稿在相同尺寸下进行叠加对比,从而看出来有哪些区域是不一样的,从而快速找出不对的地方。教程官网都有,我这里就不进行详细介绍了。地址: https://copixel.bytedance.com/三、还原度如何记录通过以上几种类型的检查,基本上都可以检查出大部分还原度问题,那么此时如何与进行沟通呢,这个时候避免以下两个做法:直接当面找到开发,给他说很多还原度问题。因为开发在这个阶段也有很多其他工作,不仅会打断他工作,他也不一定记得这么多细节;直接将还原度问题在聊天窗口直接发出去。通过聊天记录看还原度,不仅不方便查看,还很容易遗漏掉部分信息。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建立一份还原度文档记录表,内容包含:模块,具体问题,问题截图,问题严重程度,解决状态,对应开发。在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面对间距问题不正确时,不要直接跟开发说你去找设计文件对照下,而是直观地在还原度截图中告知他这里的正确间距,这样能够节省双方的时间,也避免开发再次看成错误的尺寸。这样的话不仅能够清晰记录每条还原度,开发还能够根据重要程度有优先级地改掉问题,同时也可以为我们后续做校验提供支撑。四、如何让整体变得更好通过整体流程的梳理,不难看出还原度验证过程其实也是协作过程。因此想要很高的还原度,我们也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得更好:团队内部有严谨的设计规范,避免多设计师协作时同一控件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注重设计宣讲和重点标注。在进研发时设计宣讲是必要的,能够让研发人员了解我们的整体设计逻辑以及我们关注的重点,同时我们在写交互时也可以将重点字段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记,从而让研发人员在写得时候能够引起重视注重信息同步。我们所有的改动都需要将其同步给研发和测试人员,同时也可以在我们的设计稿上标记好更新内容,这样整体的协作会变得更加顺畅,也避免信息差导致的更新不及时。避免频繁修改,不论是谁面对频繁修改都是不太开心的,因此我们对于已经进入迭代的设计稿,因此如果面对必要的修改时要及时同步信息。如果一些不太重要的改动也可以先放一放,后面再改。写在最后当我们验证完毕后,记得有一份还原度报告作为最终的检测凭证。因为在大部分的研发迭代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遗留的问题,还原度报告可以清晰的记录这些问题,也方便在后续版本中进行修复。当然,即使经过上述的检验,也不可避免有遗漏之处,但没有关系,只需要将其记录下来,一些小的优化点我们可以在后面的排期中安排时间进行对应的修改。以上就是本次还原度想要说的,希望能够对大家有一些帮助。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阿东的设计体验馆」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reduction-by-design
流程 作品集 自己的 设计师年度汇报、职级答辩和换工作,都免不了做 PPT 和作品集。制作过程要梳(xū)理(gòu)叙事、引(xiā)用(biān)理论、提(chuī)炼(xū)亮点、展(kuā)示(zhāng)结果。反正要显得你非常厉害,没有你公司就要倒闭了,所以做起来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非常痛苦。如果能准备几套精美又高级的模板,做的时候简单改改就轻松了。虽然大厂设计师的作品集不会发出来分享,但大厂的设计公众号都在不竭余力的推广自己的设计价值,因此配图都非常精美。所以我想到把配图都保存下来,进行归纳总结再制作专属模板。从而让自己的作品集达到大厂的水平,这下汇报答辩面试成功率将大大提高。现在保存了阿里巴巴、滴滴和腾讯设计公众号的配图,超过 1000 张。先从滴滴开始吧。概述图片取自滴滴 CDX 创意设计公众号(微信号:diditaxiued)。共 402 张图片,来自 26 篇文章。有些动图或纯营销视觉图没有保存。可根据叙事逻辑,将图片分成以下 5 类:封面,11 张背景,12 张分析,117 张方案,149 张成果,28 张封面封面图片之所以这么少,因为公众号主体是文章,大部分时候用文字标题就代替了封面。总的来说,通常使用左标题右配图或者背景配图的布局。背景背景是对项目的介绍,大部分详细介绍都用文字代替,配图也不多,可分成 4 个子类。1. 现状线上版本的界面截图或者设备。2. 业务需求直接说出业务方的需求。3. 当前数据当前版本的内部数据或者外部报告。4. 流程和模型当前项目的业务流程或者模型。分析比起设计方案,其实分析思考的过程更能看出设计师的真实能力。可分类 7 类,其中有些类比还可以再次分类,因为配图很多,我就列举一些典型的,完整的全部图片和分类之后整理完毕再分享给大家。1. 设计流程展示自己分析思路的过程或者设计团队的工作流程,旨在让读者明白接下来的内容分几个板块来展示,或者体现自己的设计团队很专业,有完整科学的设计流程。可分成 2 类。仅流程流程加结果这类图片通常除了流程外,还有其中的思考点或者结论,因此经常放在分析的最后、方案之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 问题和痛点此类配图经常作为分析的开头部分,毕竟有问题才有思考和设计。不要简单的罗列问题,而是要从整个使用流程,或者将问题分好类,甚至进行分析之后呈现。3. 产品/用户/行业/竞品特点比较有趣的是日常工作中最经常用的竞品分析图片特别少,我猜是大厂设计师不想让读者认为他在借鉴其他产品,而是自己原创并引领行业设计趋势。4. 数据/趋势这类图片很少,一方面数据涉及机密,另外用文字描述也可以。5. 真实场景这里全部是实拍的图片,可以拍摄用户使用场景的图片,也可以拍摄设计师在工作中的照片。这样就显得项目很真实,证明设计师真的在努力做好设计。6. 模型和思路设计类模型这类图片是分析中最多的,多达 53 张。其实面试中的重头戏也在这部分,面试官会问你是怎么思考的,为什么这么设计,用了什么方法论才想出的设计方案。可分成 9 小类。流程型可别看标题因为就是流程图,那太普通。滴滴的流程型图片还附带有流程中每个关键点的分析,显得很丰满。元素型多个同等重要的元素并排展示,为了避免画面太单薄,元素可点缀一些配图、英文或摘要等。金字塔型体现理论中涉及到层次或优先级。分析型通常是由一个核心分解出多个重要的元素。对比型有新旧两种思路,或者多个方案需要对比选择。公式型理论可以总结成类似数据公式的格式。循环型也可以当作流程图,只是这里的流程首尾相接,循环不息。表格型这种图片非常少,可能表格很难做得高级,显得太常规。矩阵型和其他类比的二维配图相比,三维矩阵能显得思考更有深度。7. 设计机会和策略在经过一系列的分析之后,最后肯定得总结出具体该怎么设计。可分成 3 类。元素型多个并排元素,每个元素简单描述一下要点。归纳型列举之前分析过程的内容,最后归纳出具体策略。分解型从核心点分解出多个设计策略。方案呈现设计方案的图虽然最多,但其实分类和具体的布局都很简单。可分成 8 个子类。1. 组件化和规范方案里最多的就是这种图,毕竟出单纯的设计方案显得普通,如果能把方案总结成规范甚至组件,就显得更厉害了。2. 推导结果从之前分析的结果或者零散元素推导出设计方案。3. 页面模块或层级对设计方案某个核心页面的模块或者层级进行介绍。4. 对比作品集最常见的版式,拿旧方案和自己的新方案对比,体现自己的能力。为了让新方案显得更厉害,可以从画面比例或弱化旧图让新方案更突出。5. 细节解析对页面局部亮点进行展示,其实很多伪造抄袭的作品集容易看出来,就是因为没有这个部分。只有自己亲自经历过的项目,才会很在乎亮点。而且设计评判看得是效果而不是修改图的多少。6. 流程/状态7. 多图为了避免多图显得很单调,可以在排版上多花点心思。8. 单图成果光有设计方案不够有说服力,得加上方案落地之后的结果这才是领导最关心的。1. 流程流程可分为两种,一是设计前后用户使用的流程。二是你对公司流程制度的改善,这是高阶设计师或管理层必须做到的。2. 设计系统/多页面可以尝试加上一些数字,显得你的工作成果特别多。3. 数据对比4. 数据结果5. 单图展示6. 场景展示用真实照片,尤其是用户开心使用产品的场景,会显得很有说服力。金三银四求职季,收下这篇5000字的上分秘籍(附简历和作品集模板)考虑马上又要到新的一年为了让更多小伙伴能准备出更加惊艳作品集,这里我提供了一套简历和作品集的设计思路以及对应的模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我们提供器与具,推崇创作思路发散,不鼓励照搬、抄袭、挪用。阅读文章 >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龙爪槐守望者」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portfolio-design-routines
线上 流程 用户 泡泡玛特(POP MART),是成立于 2010 年的潮流文化娱乐品牌。是围绕艺术家挖掘、IP 孵化运营、消费者触达以及潮玩文化推广与培育四个领域,泡泡玛特最近几年成为潮流界的新宠。本篇文章让我们探索下,泡泡玛特线上抽盲盒流程以及如何提升产品的转化率和 GMV。内容大纲如下:线上流程线上问题设计优化如何通过盲盒设计提高转化率?我总结了实战的 7 个步骤盲盒游戏是为新房频道打造的专属特色营销玩法,一方面能够帮助平台实现用户拉新、下沉和拓展,通过游戏化活动提升趣味性和情感化感知,打造更多样化的品牌视觉;另一方面通过搭建游戏化的玩法模式,沉淀可复用的互动组件,赋能平台的其他项目,提高设计效率和产出质量。阅读文章 > 线上流程1. 排队购买当有其他人在抽该整套盲盒时,需要点击「立即排队」按钮,先排队。当没人抽盲盒时,则可以直接抽盲盒。2. 单个购买当排队到了后,点击盒子,或者点击「随机选盒」。选择盒子后通过摇一摇可以排除部分角色,点击「就选它」,完成购买。核心主流程交互界面如下:3. 盲盒切换可以左右切换,在同一系列不同盲盒套装挑选。点击「抽盒纪录」,可以到历史浏览的整套盲盒,然后进行抽盲盒。线上问题1. 排队购买泡泡玛特增加排队购买逻辑是为了复刻线下真实场景流程,然而这个复刻是不恰当的。线下有排队机制是因为场地的制约,这也就是线下单个实体店无法规模化,线上购物的优势是可同时高并发的交易,不受交易人数多的限制。买火车票飞机票线下要排队,反而在线上购买就不需要排队,线上排队没有意义,只会制约线上交易规模和转化。2. 单个购买主操作是单个购买流程,这种交互流程只会限制交易量,如果买家想一次性多买,则需要不断的进行操作,一次买一个。对于电商产品,主流程应该鼓励用户一次性买多个。核心流程应该是多选购买,这样既满足用户需求,也提升了平台交易规模。3. 盲盒切换在抽盲盒过程中,可以切换到其他套同系列的盲盒,如果切换到其他套同系列的盲盒,又不受排队限制,会出现多个人同时抽盲盒的情况。这里业务逻辑变得混乱不一致,同时数据库存有多套数据。对于盲盒,拆开之前都是未知的,切换到其他套同系列的盲盒变得毫无意义。设计优化项目背景:优化线上抽盲盒流程,在保持线下行为迁移到线上操作的同时,简化流程,提升抽盲盒完成率和 GMV。产品目标:简化现有复杂的业务流程,降低用户认知和操作负担。提升盲盒购买率和 GMV设计策略:层级对比:重要信息强化,次要信息弱化。去掉排队逻辑:线下有排队因为场地的制约,线上的优势对于大规模流量并发不会影响效率。买火车票飞机票线下要排队,在线上购买就不需要排队,线上排队没有意义,只会制约线上交易规模和转化。优化整箱盲盒展示逻辑:每个用户进来,不需要排队,一个整箱盲盒只保持当前有一个用户。其他用户分配到同系列的其他整箱盲盒。提升盲盒购买率和 GMV:简化流程,同时默认多选,提升整个盲盒购买 GMV。设计验证:抽盲盒的购买完成完成率是否提升。购买完成完成率=付款完成的 PV/进入抽盲盒详情页的 PV抽盲盒整体 GMV 是否有提升。抽盲盒核心主流程:盲盒展示逻辑:每个用户进来,不需要排队,一个整箱盲盒只保持当前有一个用户。其他用户分配到同系列的其他整箱盲盒。以上就是关于如何提升产品的转化率和 GMV 的设计优化,简单设计思路,如果你有其他想法和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Echo的设计笔记」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conversion-rate-gmv
业务 希望大家 流程 hello~好久不见~~这次分享内容是一个比较不错的从业务侧到产品方向以及最后推导出设计方案的完整流程~相信对于很多小伙伴设计思路方面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帮助,也可以更好了解一个产品设计推导方式,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加入比较多的说明和分析,希望大家能有启发和帮助。就像最后说的,设计环节除了输出业务给予的需求,同时能够影响业务结果的商业价值,希望大家的设计都能为整个项目业务赋能(赚大钱)最后祝大家新春快乐啦~(记得一键三连)(PS:该项目设计部分分享已经过相关负责人许可)如何系统化的思考设计改版?我总结了这个流程!最近有小伙伴问我,设计改版时候要怎么启动,该怎么思考?阅读文章 > 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momo-re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