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 实验研究 手法 本文重点阐述如何利用实验研究的手法验证屏效提升。屏幕有效利用率这个话题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在 B 端产品中,越来越多的产品和用户把目光聚焦到屏效上来。站在体验设计的角度,立足交互和视觉的设计手法,挖掘屏效提升的设计价值,让屏效最大化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合理方法。在此文中,对于整个设计(交互、视觉)的手段方法不做过多的详细探讨,我们重点阐述如何利用实验研究的手法验证屏效提升。以某 B 端项目为例,利用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通过设计实验假设、提炼任务场景、准备实验物料、进行控制变量等完整的实验方法,来验证该项目中屏效提升的设计方法(提高信息密度、缩短操作路径以及信息重组)最终是否提升屏效。如何优化阅读体验?来看大厂设计师的实战案例!根据 2020 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 79.3%,其中手机阅读接触率达 76.1%,移动阅读成为主流。阅读文章 > 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promote-screen-effect
主体 视觉 手法 今天看见周练群的小伙伴想找一个关于主体刻画强化的文章,正好咱们视研设还没更新过类似内容,本文给大家简单总结几个实用的方法,让大家学了以后可以马上尝试应用在工作练习里。好了话不多说下面开始今天的正文。主体刻画是有条件的,如果你的主视觉本身视觉性就非常好那就不需要特殊的手法再去加强,也就是说我们刻画是针对视觉性/视觉层级不那么丰富的主体而使用的手法。例如下面这个摄影主体,本身的视觉性就很好,就没必要我们再去强化了,只保证它的视觉能完美呈现即可。当然这个说法并不是绝对的,而是这样可以省事,你如果非想要强化可不是不可以。1. 重复重复重复重复重复永远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重复不代表复制,比如可以同一个主体但是不同角度的,如果我们没有建模渲染的条件,可以通过移动,旋转,形变,缩放等等手法,让人看起来的机械复制感弱一些。也可以像这样,展示局部图或者是构成图,重复大家不要理解成一个东西重复出现,而是要理解成一个东西的多种展现。2. 整合统一这个图我们之前分析过,他的主体是点状的,所以特别需要一个色块去给他们链接成一个完整的主体,否则画面没有视觉落点,这是强化点状主体视觉性的一个手法。3. 实物结合手绘实物图结合手绘的手法几乎是一个百搭的手法,通过想象对主体进行二次改造,赋予其与原来完全不同的项目调性,同时还能让主体更加丰富有趣。4. 标题前后叠压非常简单好用常用的一个手法,可以有效的拉开空间感,但是要注意叠压的时候不要影响需要识别的信息,同时可以再适当的时候进行前后的穿插。当然这种小面积的叠压也可以,我个人挺喜欢这个设计的比较精致。这种手法我很推荐,把标题做成一个标题组然后不需要他识别就把它视为一个图形使用。5. 色块强调这种主体后面加个色块的形式更常见也更简单,效果却出奇的好,可以有效起到强调聚焦作用。6. 小破图这个需要判断照片允不允许做,可以让主体的局部伸出图片框,内外建立链接的同时还能让主体看起来更有层次感。7. 创建特征色在主体上的某一部分添加一个特征色,最好是有色和无色的对比像下图一样,然后在标题处也同样添加,这样能建立起他们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能强化主体的视觉性。8. 路径强化利用主体本身或者靠近主体的留白空间又或者是项目需求进行元素放置,从而达到强化主体轮廓,聚焦主体形态融合等作用。9. 局部遮挡局部遮挡可以有效制造神秘感,同时增加阅读成本让人可以画更多的时间在观看上。这意味着不适合短平快的传播信息,一般用在展厅里或者艺术类比较多。10. 描边与装饰对主体进行描边或者相关的装饰添加可以有效增加主体的视觉层级,这个装饰添加是比较考验设计师的,一定要做到元素应用精准,形态上不干扰主视觉,造型上不干扰调性。今天讲到的主体强化思路仅仅只是一部分后续我也会持续更新更多的相关内容。我一直相信审美的提升靠的不是某个培训班或者什么小技巧,而是每天每时的长期积累,恭喜今天的你又进步了一些~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扫下面的二维码加我好友,和我一起讨论交流设计。用4个平面小技巧,瞬间让视觉主体更突出!在日常的设计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因为作品中视觉元素过多,导致整体视觉主体不够突显,使得画面杂乱、缺少主次关系、甚至有些轻浮」。阅读文章 >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视研设」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10-subject-characterization-techn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