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用户 产品 编者按:这篇文章出自于用户体验设计领域的专业机构 NNGroup,他们从电商产品页的用户体验和交互的角度入手,详细梳理了分页的设计要点,不同的方案的使用场景和优劣对比,结合实际的设计案例进行了演示和解读:许多电子商务网站正在摆脱传统的分页控件,转而选择交互成本更低的设计模式,比如无限滚动。那么是否应该采用这些模式吗?通常,这取决于页面的产品数量。传统的分页模式会将项目列表拆分为多个页面,每个页面包含特定数量的条目。要查看更多选项,用户必须通过翻页切换到下一页——通常通过单击或点击 屏幕顶部或底部的「下一页」 按钮。每个页面都有编号,用户可以通过点击相应的按钮来移动到特定编号的页面。在亚马逊列表页面的底部,有一排按钮,一个指向上一页的左向箭头、一系列数字按钮,然后是指向下一页的右向箭头。亚马逊的分页设计采用了传统的分页控件(在蓝绿色框中突出显示),这种控件对于这个平台丰富的产品而言,非常具有实用性。像亚马逊这样的大型零售平台确实应该坚持传统的分页控制设计,因为当购物者探索他们庞大的产品集时,这种机制提供了精确的控制。对于产品较少或加载性能良好的网站,可能能够简单地一次加载页面上的所有产品。但是,如果您的网站有产品数量较少的分支页面,你可以考虑使用「无限滚动」或使用「显示更多」 按钮作为传统分页控件的替代方案。无限滚动,动态加载有些电子商务网站会提供一个产品列表页面,当用户向下滚动页面时,页面会不断加载更多项目。 无限滚动 或 延迟加载(在用户滚动到页面底部时加载更多项目)可以很好地适用于具有以下特性的电商网站:产品数量相对较少(通常产品数量少于 40 个)有高质量的 过滤器 可以帮助用户缩小结果范围有明确 告知用户要现实的条目数量(比如 42 件物品)Christian Louboutin 网站上的一位客户注意到,每次她滚动到页面底部时,都会加载更多产品——也就是采用了无限加载的页面加载方式。她说她不介意,因为加载时间非常快。「只要它加载,就可以了。如果我滑动到底部,结果需要再花 30 秒加载下面的内容,我就会失去兴趣。不过这个节奏还好。而且我是一个非常果断的购物者。我只是盯着看东西,看看有什么吸引我的眼球。」虽然此解决方案可以很好地适用于包含有限数量产品的网站列表页,但在下面两个情况下(在以下部分中详细讨论),应避免使用无限滚动的技术:用户有需要访问网站页脚导航中的重要信息。当页面包含大量产品时,用户可能会迷失方向,并且不知道他们在产品列表中的位置。访问页脚导航因为一旦用户向下滚动到页面底部,新项目通常会自动添加,因此可能在有限的滚动下,到达页脚区域。使用无限滚动的网站经常让用户感到极度沮丧,因为每次他们试图导航到页脚时,页脚都会不断地被自动加载的新条目推离到更远的地方。当用户向下滚动 Louboutin 网站上的列表页面时,会自动加载更多产品,这会将页脚推到页面下方。这个就是不应该对有大量产品的页面使用无限加载的部分原因——当用户想要抵达页面底部的时候,不应该为此滚动 15 分钟,尤其是当页脚是为了访问诸如退款退货或者别的功能的时候。产品数量如果在单个页面上查看一个类别中的所有条目是不合理的,那么使用无限滚动的控件也是不合理的。Tory Burch 的网站没有提供传统的分页控件,而是在用户滚动时,自动让其他的产品加载到产品列表页面的下面。大多数情况下,产品加载速度足够快,以至于用户看不到加载指示器,还得等待产品加载完成。由于网站的产品数量有限,加载速度快,所以效果很好。一位在 Tory Burch 网站上购物的用户,赞赏产品列表总能完整显示在一个页面上,因此她可以简单地使用滚动,就浏览完所有可用的项目。「我喜欢可以滚动浏览所有内容的布局。有些网站会得一页一页地翻页。在这里,我可以非常轻松浏览完网站的所有商品。」Tory Burch 网站在一个产品列表页面上展示了一个类别中的所有产品。每个类别包含足够少的条目(此处为 69),以至于单个页面就足以承载。在实现无限滚动时,显示产品总数很重要 。Tory Burch 网站在产品列表顶部标识了产品总数,靠近页面左侧有过滤筛选的功能。不过,这个筛选结果的数字标识并不是很明显。Tory Burch 网站上的列表页左上角有过滤器和条目总数 ,只是这些信息很难发现。Ann Taylor 的网站采取了一种更引人注目的方法来显示产品总数。这个数字在用户滚动页面时,保持固定在页面上,并在长页面下方显示用户的当前位置——当用户进一步向下滚动页面时,深黑色边框的大小会延伸以标识进度。该指标帮助用户跟踪他们当前的位置,帮助他们了解已经查看了多少项目,以及还有多少项目有待查看。Ann Taylor 在产品列表右侧的页面上显示了可浏览的产品总数,并且借助它的黑色边框来作为进度指示器。无限滚动页面,通常会破坏标准浏览器右边的滚动进度条,因此用户不能依靠它来确定他们在页面上的位置。随着新条目被添加到列表的底部,页面被拉长,又会改变标准滚动指示器的位置。曾经位于中间的页面的部分,很快就会变成现在更长页面的前八分之一。最好增加一个自定义进度指示器,来高速用户当前的位置。「查看更多」按钮有些电商网站没有采用传统的分页模式或无限滚动,而是 在其列表页面的底部放置「查看更多」 按钮。例如,时尚服装零售商 Aritzia 的网站就使用了这种模式。Aritzia 的网站在其结果列表的末尾提供了一个「查看更多」的按钮(以蓝绿色框突出显示)。除了 「查看更多」之外,一些网站还使用了类似的标签,例如:展示更多加载更多查看更多产品与传统的分页相比,这种方法合乎逻辑,因为绝大多数用户无论如何都会线性地浏览产品列表。此外,与页码式的分页按钮相比,尺寸更大的 「查看更多」 按钮更容易点击。这种方法与无限滚动的本质区别在于,用户必须通过点击交互才能加载下一组产品,而不是让它们自动加载。因此,与无限滚动相比,「查看更多」 按钮允许用户直接查看站点页脚。「查看更多」按钮可能会更加流行,尤其是作为表率的谷歌开始在其移动端结果页面上使用它们来代替分页的机制。我们经常警示设计师 不要一味抄袭大公司的设计,但谷歌是搜索的结果页的一个特殊例外。纯粹是因为它们的使用非常广泛,它对于塑造用户的习惯和预期有着极大的影响。谷歌在其移动搜索结果页面上使用了 「查看更多」 按钮而不是分页。允许用户自己选择是否加载更多商品,对于移动端的购物者来说是特别好的,他们可能在网络流量有限制的情况下浏览页面,因此不一定想持续加载额外的产品内容。此外,如果用户未连接到 WiFi,那么在移动设备上的加载速度可能会比较慢。Lowes 的移动端页面向用户展示了一个「加载更多」的按钮,以查看其产品列表页面上的其他项目。这种设计帮助用户查看超出这个页面的内容,这种动态加载方式不仅兼顾到页面导航的需求,而且提升了浏览的效率,减少了信息传输的数据浪费。不过,这个网站未能显示这一类别中商品的总数 ,也没有说明已经查看了多少产品,也没有说明还要加载多少产品。没有这些信息,一些用户可能会犹豫是否要加载额外的项目,因为他们不知道何时会翻到达产品列表的末尾。Lowes 移动端网站的早期版本没有显示列表页面上可用项目的总数,这使用户很难确定他们需要加载多少内容才会查看所有选项。更新后的版本之一,是通过在产品列表页面(左)的顶部添加搜索结果数量。但是,它没有通知用户屏幕底部还有多少项目需要加载(右)。如果你的网站将采用 「查看更多」模式,请务必告知用户:列表中的项目总数已加载多少项目还有多少项目要加载Lululemon 的页面设计比 Home Depot 的效果更好,因为它提供了已显示的产品数量以及产品总数。Lululemon 在其移动端页面上使用了查看更多产品按钮,它还告诉用户他们目前正在查看的产品总数(查看 40 of 333 )。当用户到达列表页面的末尾并且没有更多要加载的产品时,就只显示产品总数,就像 Lululemon 所做的那样,去掉「加载更多」的按钮。当无法加载更多产品时,Lululemon 的「查看更多」按钮消失了。标识用户的所在位置无论您选择「无限滚动」还是「查看更多」的设计模式, 请确保您的列表页面支持 Pogo Sticking 功能 —— 这个通常指的是用户在搜索页面中打开一个结果之后,感觉不满意又返回搜索结果页面,再查看其他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和 SEO 、网站排名、内容推荐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一些网站不支持这种操作,当用户在点击了列表中某个条目之后返回之前的列表页面时,他们必须向上或向下滚动才能重新找到他们当初所在的页面位置。传统分页模式可能偶尔会出现此问题,但在使用「无限滚动」或 「显示更多」模式的网站,这种问题会特别常见,且令人痛苦。尽管使用了「无限滚动」模式,但 Christian Louboutin 的移动端网站在点击了「后退」按钮后,用户能够回到最初在列表页面中所处的位置。当用户使用移动端设备浏览信息时,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在移动设备上打开新标签比在大屏幕上更麻烦。结语如果你的产品规模相对较小,「无限滚动」和「查看更多」 按钮可能会帮助您的用户更轻松地探索你的产品。请记住通过可用性测试来发现设计中的潜在问题——比如无法访问页脚或「 显示更多」 按钮难以被注意到。延伸阅读:尼尔森团队出品!让用户沉迷产品的3个心理要素编者按:这篇文章出自于用户体验设计领域的专业机构 NNGroup,他们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角度入手,基于「自我决定论」重新梳理了驱动用户的3个核心心理需求,结合实际的设计案例进行了演示和解读:在 Nielsen Norman Group,我们倾向于说用户不是懒惰的,而是高效的。阅读文章 > 复杂网站的导航模式要怎么设计才合理舒适?我总结了7个方面!编者按:这篇来自nngroup 的文章探讨的是如今的现代电商类网站(以及其他复杂的网站中)导航设计的问题,对比了传统的导航模式和混合式导航的使用场景和实际优劣,为设计这类网站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设计思路:具有大量库存商品,或是涉及复杂产品的网站,通常会提供产品类别页面,或者是产品列表阅读文章 > 从 4 个角度,聊聊长尾效应是如何帮助产品进行提升的编者按:长尾效应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阅读文章 > Facebook 被上亿人指责的背后,可能是因为坎贝尔定律编者按:从 KPI 到 北极星指标,设计和产品团队都非常着迷这种杀手级关键性指标。阅读文章 > 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alternatives-pagination-listing-pages
用户 产品 内容 众所周知,无论是在用户群体、产品定位,还是使用场景等方面,B 端产品与 C 端产品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但是两者的基本设计理念是趋同的,例如提高效率、降低学习成本等等。不过 C 端产品更加注重运营,所以设计师不单单要考虑设计侧的用户体验,还要顾及商业目标的达成。B 端产品重点在于提升用户效率,这本身就是体验目标之一,因此 B 端产品的设计策略更加纯粹。两者在具体的设计表现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主要包括 3 个方面:内容的差异化交互形式的差异化展现形式的差异化内容的差异化1. 图文结合 VS 数据表格C 端产品重运营,通过流量的转化获得收益。B 端产品重功能,通过功能定制向客户收费。C 端产品想要达到商业目标,获得充足的流量,必然要内容化。内容想要吸引用户就必须要足够丰富,所以 C 端产品基本是用图说话,而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进一步增强了对用户不同层次的感官刺激。总之 C 端产品需要让用户看得爽、玩得爽、逛得爽,不知不觉的沉浸在其中,并逐渐产生依赖感。B 端产品聚焦功能,更强调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特别是中后台的管理系统,主要是帮助用户完成数据监控、统计和查询。因此页面中充斥着大量的图表、表格和数据信息。内容的差异也带来了体验方面的差异。图片相对数据或者文字更加直观感性、富有亲和力,更容易引发用户的阅读兴趣,精美的图片更容易引导用户建立对内容的好感。而 B 端产品则是客观反映数据信息内容,相对更加理性,不会带有太多的情感体验。2. 个性化与标准化C 端产品服务于个人,更加注重用户的个性化体验,例如千人千面推荐机制,定制化的兴趣范围设定等等,希望能够通过精准的内容推荐,获得用户、留住用户。C 端产品功能服务于整体的商业目标,今天主推 A 功能用来拉新,明天可能就强调 B 功能的运营活动。另外版本迭代也比较快,功能玩法变化较为频繁,内容也会做出相应的变化。例如天猫最近首页也在不断变化。B 端产品服务于组织,每个用户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组织中的角色,更强调业务流程和组织协同,因此需要建立标准化的流程,或者相对有限的个性化。另外复杂和高门槛的业务内容,更加强调设计的一致性,从而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同时 B 端产品的信息架构、业务流程一旦确定了,不会轻易改变。避免打破用户已经形成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对用户的使用造成不便。交互形式差异化C 端更强调便捷性,希望可以随时随地触达用户,更多的是移动端产品。B 端产品以工作办公为主,更多的应用在 PC 领域。因此两者在交互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1. C 端:全面体验、兼顾商业C 端产品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同时,更讲求商业价值。交互体验上我个人觉得主要讲求少操作、短路径、沉浸式。特别是电商平台,例如淘宝,虽然首页中增加了各种频道入口和商品分类,但是并不希望用户按部就班,逐级操作。因为用户行为路径越长,造成的用户流失也就越大。搜索功能被放置在页面头部位置,页面滚动时也常驻在顶部,方便用户快速查找产品。同时运营活动会通过弹窗、浮窗、悬浮按钮,前置广告资源位等形式增加曝光,缩短用户的操作路径,实现内容的快速直达。而为了增加内容对用户的吸引力,让用户沉浸其中,淘宝、拼多多等都专门打造了专属频道,主打短视频和图文。2. B 端:业务为主,效率至上B 端产品最主要的价值在于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用户操作效率。除了常见的基础交互形式,在细节设计上也越来越 C 端化了。通过监测用户行为,或者信息内容实现智能提醒。例如飞书文档在用户首次使用场景下删除内容时,会主动提示快捷键功能,帮助用户了解学习相关功能。而公众号壹伴插件会检测文章中的关键字,文章中出现“原文链接”时,而用户未进行选项设置时,会主动提示相关信息,避免用户遗忘。另外在 B 端产品中信息架构非常重要,用户主要是依据导航菜单按图索骥,首先定位到功能页面,再次查找相应表格,最终定位自己所需的内容。所以信息层级的优化,可以较好的减少用户的操作成本和记忆成本。视觉表现的差异化视觉设计层面,C 端产品的要求远高于 B 端产品。1. C 端:场景化、丰富性C 端视觉设计师要求越来越高,基础的设计技能不用说了,动效、C4D 建模都逐渐成为了设计师的必备技能。界面风格也是多种多样,酸性风格、赛博朋克等等,希望能够通过提高界面设计的丰富性,增强页面氛围,保证对用户足够的吸引力,例如大促会场页面的头图设计。2. B 端:简洁化、统一性作为工具型产品,帮助用户提高工作效率是 B 端产品设计的核心价值。因此 B 端产品中视觉元素强调简洁高效,除了色彩相对丰富的图表外,主体风格基本是灰白色调,再加点主题色点缀基本就可以了,过多的颜色和背景信息反而会影响核心内容的浏览。写在最后虽然在设计理念上,C 端和 B 端产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时候 B 端的产品经理对用户体验重视不足,更多强调产品功能的强大,考虑如何实现产品功能,很少考虑用户是否真正的需要此功能,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操作体验。所以 B 端交互设计师需要在业务分析基础上,积极寻找产品设计中的体验突破口,不断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如何区别B端与C端的产品设计差异?我总结了26条对比!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B 端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B 端产品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 C 端设计师转行到 B 端产品的设计上来。阅读文章 >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子牧UXD」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b-and-c-difference
用户 产品 家装 产品发展是有其周期性,在不同的阶段,迭代节奏和评估需求的做法也有所区别;作为设计师在不同的阶段也需要适时的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和思考方式,更好的融入业务团队。在产品的探索初期更应关注价值验证,是否有人愿意使用,如何形成一定的用户规模;到了成长期,则应关注产品能力是否闭环,能力、服务上比竞品更有市场竞争力,进而找到用户愿意付费的模块。1. 如何确定产品方向需要验证这个方向有价值,值得投入资源。由于处在一个验证试错的阶段,产品策略上,产品经理一般使用用户故事来描述需求,推崇敏捷开发的节奏,小步快跑的迭代; 一方面是为了尽快形成能力的闭环,用户可以用起来,另外一方面为了快速验证产品方向是否正确。水电工具的立项最开始源于竞品,竞品具备了水电设计的能力,但是做的并不完善,也是在产品探索的阶段;从丰富产品矩阵,完善产品能力的角度,酷家乐也需要把这块能力补齐;从竞品的动作,可以侧面的验证这个方向可以做下去,却也没有哪一方明确知道怎么做的更厉害。2. 如何证明产品价值酷家乐平台本身就有很大的设计师流量,方便争取到用户群体,因此一开始优先围绕家装场景做了很多功能;在围绕家装场景的功能形成链路的闭环后,用户量逐步增长,有了一小部分稳定的用户群; 虽然和公司其他成熟业务存在很大差距,至少证明了价值的存在。这一阶段产品需求的迭代节奏会很快,怕被竞品超越优先抢占了市场,同时内部每天都有很多的讨论,方向总是在调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整体在一个快速试错的节奏上。3. 设计价值作为设计师在其中首先是要快速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其次和业务方保持高频的沟通,以便跟上产品的设计思路。在设计方案的输出上,遵从通用的设计原则,借鉴已有的设计模式,快速输出方案。在价值验证上主要以定性为主,用户评价主要来自定性的用户访谈、可用性测试;在商务拜访客户的时候,能够获得一些客户的正面评价,虽然目前的功能暂时不满足他们业务需求,但是非常看好产品的发展方向,以及未来对他们的赋能。结果如图所示: WAU 开始逐步提升。UV 图 (数据经过模糊处理, 仅作为展示说明使用)4. 面临的问题度过了探索期,形势仿佛一片大好,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用户体验欠佳,在业务导向的迭代节奏中,用户体验是要做出让步的,用户反馈效率偏低不如传统软件高效;水电本身有很强的专业性,新用户学习成本高,有学习意愿但太难学;对多数家装设计师,水电方案设计不是必要环节,从用户的留存数据上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用户在稳定的使用,但并不高频,2 次之间的使用时间间隔较长,不是刚需,也不是痛点,产品对用户的价值更属于锦上添花;除了工具内部的问题,产品面临着家装场景暂时没有挖掘出值得用户付费的进阶功能的困境,很难走向商业化。5. 小结1. 如何形成差异化的优势?此时竞品的能力也在提升,它们主打精细化的还原设计能力,贴近落地实施的场景。从模型的精细度和工具的自由度上,我们短期都无法赶超。追赶竞品短期效益很低,业务上急需寻找一个新的切入口拉开差距。通过商务拜访, 在众多潜在客户中,发现了一类新的用户场景即家电营销场景,需要快速出效果图,对于精确度和正确性要求低,通过对于该场景的需求挖掘,成功的和竞品形成了差异化局面,我们主打营销场景下的一键智能设计,快速输出设计方案,从客户角度大幅降低了对营销人员的培训成本,签入了一些企业客户。2. 如何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能力?在探索期通过为闭环家装水电设计的能力获得了一部分稳定的用户群,但活跃留存率偏低。以为家装场景已经做到尽头了; 随着对行业的深入了解,在家装设计师内部划分出了另外一类不同类型的用户。部分的家装设计师,尤其是所在企业有施工落地要求的,水电设计是必要环节,即刚需,且可以抽取出有规律的业务逻辑,嵌入产品中以达到企业提效的目的。家装企业有较强的付费意愿;同时水电工具可以还原了实际施工场景, 达到了比平面图纸更直观的效果,提供了更高的价值。3. 设计价值这一阶段依然有源源不断的需求提到业务方,但在需求评估上更加谨慎了,增加功能会考虑上下游牵扯到的流程,是否符合产品未来的规划发展。对于单个功能的数据验证,成为一个必须的动作。设计的复杂度逐渐提高,同时有 2 个类型的用户在使用同一款产品,业务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在扩张。面对的场景更加多样复杂,因此会采用用户体验地图对用户的阶段目标进行罗列,对照罗列出产品触点,可视化的了解用户与产品的交互过程,便于设计师判断体验问题的优先级,说服业务方推进优化。设计度量的方式也更多种多样,定性的方法上可以进行可用性测试,满意度度量,借助用研资源发现产品问题。定量的主要通过功能埋点来观测,查看单个功能埋点的用户数据,基于用户体验地图串联多个关键节点的转化率。小团队如何做体验度量?试试这个方法!关于体验度量方法行业内案例已有一些,但普遍为较为全局,实施与结果输出成本相对较高,对一些小团队可能运用起来比较困难。阅读文章 > 用户体验地图(已模糊处理)学会这5个关键点,产出一张完整清晰的用户体验地图!前言1. 什么是用户体验地图?阅读文章 > 4. 面临的问题为了在客户所在的垂直市场有影响力,做了很多定制开发的功能,不具有通用性;功能冗余,开发了非常相似又有细微差别的产品能力,对用户的认知造成了混淆;新用户的上手成本高,用户调研中收到反馈找不到教程;由于以上多个原因导致界面框架承载不下更多功能。5. 小结文中的数据均已做模糊处理, 非真实数据,仅作为演示用途, 对数据呈现不负相应责任。大厂出品!3个方法掌握B端流程型产品设计设计B端流程型产品时,最重要的是先了解并梳理产品的业务流程与信息架构,流程状态和信息架构的设计是否合理,影响到用户的操作效率与使用体验。阅读文章 > 欢迎关注公众号「酷家乐用户体验设计」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product-design-strategy
方案 项目 产品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晋升答辩会上,你从方案 1 讲到方案 49,终于讲完所有的 PPT,此时沉默良久的老板徐徐问出这样一个问题:“OK,我知道你的设计产出是足够的,但是你作为设计,在项目中的价值是什么呢?你直接驱动了什么目标的达成呢?”——简直是当代交互设计师鬼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设计驱动的话题,什么是设计驱动?作为交互(or 视觉),我们除了搬砖当线框仔,如何才能提升所谓的“设计自驱力”?什么是自驱全程“设计自我驱动”,简单来说就是以设计的身份,主导(或者推动)一个问题的解决,或者提出一个暂时没有产品或运营想到的创新性解决方案。有人认为设计自驱就是剥削,它让设计师除了画稿子的本职工作还得承担部分不属于设计的工作。虽然这么说其实也没什么问题,但我个人认为把“设计”这个工作的职责简化成“画稿”,其实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这个职位的权限和影响力。有章法的设计自驱,是一种能提升自己影响力、从而让资源聚拢到自己身上的有效策略。「举个例子」假如现在有一位勤劳的设计师小 P,他准备为了老板的 KPI 去做一个设计自驱项目如何自驱自驱项目一共有 4 步:找到命题:寻找一个靠谱的方向去自驱对齐预期:让各方都明确自驱的最终产出推进方案:输出理想样式与 MVP 方案持续追踪:通过复盘形成正向反馈找到命题好的命题能够让设计驱动项目得到各方的助力,而反过来,优先级低的、方向没有得到上下游认可的设计驱动项目很容易只有设计在自 high、推进和上线困难重重。因此在项目的最初,设计师就应该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当前业务的发展重心。一般有 2 种获得这些资讯的方式:1. 从上游获得信息。这需要日常保持和上游的良好关系。平常产品来找设计时,往往产运内部已经对要做的事情有了决策,设计只能做执行而没有议价空间,所以在每个 okr 周期的开始时(比如年后、双月的第一周)和产品喝喝茶,闲聊一下最近老板近期的关注重点、准备发力的方向,对设计自驱非常有帮助。2. 自行挖掘痛点。这需要比较强的行业洞察力与数据分析能力。漏斗/转化数据、周期性的体验评估数据、用户访谈时用户的吐槽、日常搬砖时发现的 bug 或者体验痛点,都可以成为自驱项目的命题。注意整理清楚问题的背景、影响范围、收益和相关方,因为你需要用这份材料说服别人帮你干活。「举个例子」假如小 P 就职于一家正在极速扩量的电商平台,为了找到自驱的主题,小 P 先和设计老大、平常比较熟的产品、对接过的运营那里了解到,本季度老板主要想挖掘一下售前场景:App 首页的改版可能性,已经批了两个运营和产品组成了专项小组,在下个 Q 之前准备产出成形方案。小 P 转头一想,去年似乎主要是把购物流程搭建完了,售前场景下基本没接到什么需求,现在整个平台就只有一个推荐流和几个分类榜单页,非常草率。小 P 又看了一下平台转化率,数据的确比较一般,甚至自己试用公司 App 时,也在平台上找不着自己想买的东西,虽然价格有优惠,但是逛一会就累了,最终没有下单。小 P 推测可能用户也想看到优惠信息的集合,那么是不是可以在首页新增一个位置,推送优惠信息呢?——这事可能可行对齐预期有了命题以后,下一步是拉资源。这包含内部和外部两种资源:1. 内部资源:主要是时间。因为设计往往是一个支持性的角色,日常还是得搬砖;而设计自驱需要占用人力去做调研、分析等暂时看不到收益的前期工作,因此和设计内部对齐预期,明确投入的精力和阶段性产物、最终目标就非常重要。一旦项目迟迟无法推进,就能及时抽身。2. 外部资源:主要是产品和开发。假如第 1 步做对了这一步就无需担心。否则很多设计自产自销的想法最终都无法匹配到研发资源,或者优先级很低,上线时被改的面目全非。「举个例子」小 P 先找到老板,描述了产品想搞的事情,并且把自己的初步计划和排期讲了一遍,表示得花 7 天研究研究,再花 3 天出点尝试稿,再花 2 天修改和测试,大概月底能让这个想法进开发,先约定下周同一时间过进度。老板表示略有耳闻,可以考虑。推进方案调研部分和平常做设计没有什么不一样,此处略过。只说在设计自驱中,设计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那就是可以在不需要研发的基础上,把方案做的非常高保真,用华丽的页面和流畅的体验去打动老板推动方案。但是也同样因为设计处于产品研发比较下游的位置,离决策层比较远,所以往往这些方案的推进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因此为了应对阻碍,需要提前想好最小可行性方案。因此,自驱设计的产出分成两个部分:1. 理想形态的搭建。假如完全没有技术上的阻碍、当前业务形态的限制,什么样的设计是符合诉求的、合理的。这部分的设计可以多一些时间打磨的更精彩一点,最好做成 demo。因为你会在后续汇报中不断的用到它。2. 最小可行方案(MVP 方案)。也就是做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上线观测了,也可以理解为你作为设计最低接受的底线。低于这个底线,这个项目就不能往作品集里放了。上线之后假如数据正向符合预期,那么应该从 MVP 方案不断向理想形态过渡和迭代。假如这个自驱点是你自己挖掘的,那么请准备好冷启动的策略思路。推进的过程是整个自驱流程中最痛苦的一个阶段,你的想法会被各方挑战和修改,因此在这个阶段需要灵活运用设计验证的手段,通过小规模用户测试、访谈、内部试用等等的形式来验证你的设计是靠谱的,是优于线上方案甚至其他思路的(这里理想状态 demo 又起作用了)。「举个例子」小 P 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调研后,发现平台的核心用户的确对折扣非常敏感,除此之外,品牌、季节节日也是主要吸引用户下单的原因。而当前页面上按品类划分的榜单点击率一般般。因此小 P 感觉,是不是可以大刀阔斧的修改页面架构,主推折扣、品牌、季节节日三大场景?但是和产品battle过几轮之后,小P发现,虽然产品和运营都参加了调研,也认可当前结论,但可能产品还是怕步子太大扯着蛋了,于是推出了MVP方案:在推荐流第一排的左边第一个格子加上折扣榜单,然后再参考点击率变化,从而决定要不要继续往下走持续追踪走到这一步以后,项目最终结果好不好就看运气了。这也有两个可能:1. 假如效果很好:作为设计请及时复盘,详尽的复盘文档能够向设计内部以及上下游证明你付出的精力。产出节点、产出物与复盘越清晰,项目成功后其他人想要摘桃就会越困难。当然不可避免的,每一个成功的项目都需要分一杯羹给上下游(也就是产品、运营、开发等等),让他们在各自场合有汇报空间,这样才能使得整个自驱的流程往良性循环发展。2. 假如效果不太行:还是应该复盘,理清楚哪些坑将来可以被规避。但请及时观察老板的动向,做好这个方向短期内被放弃的准备。保留产出物、及时止损,避免被内部/外部推锅。小 P 的项目最终结果还可以,小 P 连夜制作复盘文件,并且把 demo、调研故事、尝试的方案整理成汇报 PPT,在群内分发给相关人员。这个项目最后圆满结束。没人带的设计师,如何学会用自驱力帮自己成长?众所周知,像专业知识、设计技法、设计的方法论,对于设计师来说非常重要,也是立足之本。阅读文章 >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白话说交互」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self-driving-design
页面 类别 产品 编者按:这篇来自nngroup 的文章探讨的是如今的现代电商类网站(以及其他复杂的网站中)导航设计的问题,对比了传统的导航模式和混合式导航的使用场景和实际优劣,为设计这类网站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设计思路:具有大量库存商品,或是涉及复杂产品的网站,通常会提供产品类别页面,或者是产品列表页面。 类别页面就像是特定产品类别的主页。他们可能不提供完整的产品列表,但可能会展示一些产品并提供产品子类别的链接。这种页面本质上是用户在进入产品列表页面的过程中经过的一个中间步骤,让用户不用一下子面对海量的分类信息。Eddie Bauer 在其全局导航中, WOMEN 链接将用户带到了这个传统的类别页面。这些页面通常包含产品照片和营销内容,以及促销子类别(例如SHOP FLANNEL 和 SHOP FLEECE )的链接。类别页面通常提供以下组合:类别的描述、解释及其包含的内容带有描述和代表性图像的子类别菜单推销该类别中的特色产品并非所有产品都需要专门的类别页面。 不过这种情况有时候会让用户非常恼火,因为用户需要通过额外的步骤才能查看特定类别的产品。许多网站完全省略了类别页面,而是将用户直接引导到产品列表页面,在那里他们可以借助过滤筛选的方式来浏览产品。Bonobos 网站上的 Pants & Jeans 链接不是类别页面,而是将用户直接带到产品的列表页面。这种方法通常效果很好,因为它尽快向客户展示了他们可选的选择。虽然本文偏向于电商网站中的类别页面的探讨,但实际上这些页面也用于其他类型的网站,特别是新闻资讯和教育类的网站。这些建议也可能适用于这些情况,但最好根据领域对你的设计进行测试,以防你的用户需求与购物型用户的需求不同。何时使用类别页面如果您的电商网站所涉及的产品非常复杂,以至于您的许多客户需要经过学习之后才会使用,才能正确地过滤和比较产品,那么类别页面就是一个好主意了 。此外,具有 大类别和大量子类别的网站,有时会提供某种类型的独立类别页面,以帮助用户找到有意义的起点。不过,你可以决定让特定的产品具有类别页面,而其他的则不具有独立的类别页面。例如,Lululemon 主打的健身服装产品(大多不需要分类页面),同时也销售一种名为 MIRROR 的昂贵的家庭健身产品,后者需要更详细的解释,因此有自己的分类页面。Lululemon 为其复杂的家庭健身产品 MIRROR 提供了一个单独的类别页面,但并未为其所有产品类别使用类别页面。阐释复杂产品类别页面可以对电子产品等复杂产品起到解释作用 。如果用户还不了解产品选项,他们可能还没有准备好单击单个产品。与随机点击不同的产品相比,类别页面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地了解各种潜在相关产品功能的途径。例如,智能手表通常会有不同的功能和价格范围,著名智能手表品牌 Fossil 在自己的网站提供了一个类别页面,列出了不同类型的智能手表,并提供「立即购买」、「了解更多」 以及「比较」的选项。Fossil 的 智能手表分类页面解释了不同型号的智能手表的功能和性能差异子类别的特征购物型用户可能不需要通过网站来学习服装或食品等熟悉商品的内容和知识。然而,一个拥有大量产品和内容,并组织成许多子类别的网站,仍然可以从类别页面中受益——尤其当子类别页面可以通过独特的图文清楚地介绍产品的时候。这比一长串标签文本更容易方便用户了解产品,此外它还可以为国外的购物者提供帮助。REI 销售用于各种户外活动的许多产品,从皮划艇到登山用具。如果点击网站的全局导航中Camp & Hike 链接之后,页面跳转到一个包含所有露营产品的列表面,用户可能会不知所措,而且无趣。相反,REI 让链接指向到一个传统的类别页面,而不是列表,这个页面包括:子类别 (帐篷, 睡袋 , 远足)该类别中最受欢迎的品牌(Osprey、YETI)与类别相关的季节性信息(寒冷天气徒步旅行)建议(如何选择睡垫、食物储存和处理的技巧)REI 使用传统的类别页面来帮助购物者在庞大的 Camp & Hike 类别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不要强迫客户浏览类别页面如果你的网站确实提供了传统的类别页面,请同样为用户提供了避免进入这些页面的简单方法,并在他们愿意时,也能直接转到产品列表页面。为你的站点的全局导航,提供指向子类别产品的列表页面(比如使用超大导航 Megamenu ),以及指向传统类别页面的链接。可能还需要确保搜索结果始终指向产品选项,而不是将购物者引导到类别页面。在我们的研究中,Zappos 会将某些搜索结果指向到以品牌为中心的类别页面,而不是链接到该品牌的产品。在用户测试的时候,一位参与者看到孩子后很生气,因为搜索她最喜欢的品牌 Sam Edelman 时,她进入了一个具有促销感的传统类别页面,而不是指向她要的产品。对她来说,这感觉像是一个不必要的额外步骤。「当我进入 Sam Edelman 时,我想看到结果。我不希望打开一个品牌的分类页面。」当用户在 Zappos.com 上搜索「sam edelman」时,她很恼火地看到一个没有列出任何单个产品的品牌类别页面。当用户搜索时,他们希望立即看到结果。混合:在产品列表页面上提供类别信息 为了避免传统的类别页面的缺陷,并提供对产品列表的快速访问,许多电商网站现在在主产品列表页面中,结合混用了少量的类别有页面的设计——例如简短的描述性内容,或简短的子类别菜单。在女士紧身裤 产品列表页面上,Lululemon 包含了一些传统会在类别页面上显示的元素:营销内容(蓝绿色框标注的区域)和对不同紧身裤样式的解释,以及指向这些子类别的链接(以黄色框标注的区域)。这种混合呈现方法效果很好,因为对描述或子类别菜单感兴趣的用户可以暂停并阅读它,而不感兴趣的用户可以简单地跳过,直接快速访问实际的产品列表。说明内容一些电商网站在 产品 Banner 旁边加入营销的内容和元素,这些元素传达有用的信息而不会减慢用户的速度,就像传统的类别页面一样。高级珠宝零售商 VRAI 使用混合式设计,在一些产品列表页面中包含类别页面样式元素。它的一个产品列表页面当中,圆形订婚戒指页面中,包含了带有价格的产品列表,以及解释性的内容。顶部的文字描述了此类产品的一般特征。侧面板提供了有关该类别中所有产品共有特征的说明,以及更多详细信息。在这个列表页面中,VRAI 包含了促销内容(以蓝绿色框标注)和说明性内容(以黄色框标注)。其中所呈现的图文内容是典型的传统类别页面的特征(没有产品列表)。子导航一些零售类的网站不使用类别页面,而是提供指向产品列表页面上的子类别的导航链接。这些链接(这是最初发明类别页面的原因之一)让用户轻松浏览网站的产品库存。例如,Ann Taylor 的 裤子 列表页面显示了不同款式裤子的类别,并提供指向该子类别的链接。这些内容直接显示在产品列表上方,帮助用户了解可用类别项目,并且直接导航到这些类别。Ann Taylor 的网站在 裤子 的列表页面的顶部,加入了不同裤子款式和合身度的说明和图片,以便用户了解其中的差异。结语尽管类别页面可以提供有用的上下文信息,但它们也同样为用户增加了一个额外的跳转步骤,用户必须先浏览它们,才能看到实际的产品。当类别页面上的内容没有帮助时,用户可能会对它们做出负面的反应。因此,仅在真正需要时才使用传统类别页面非常重要,而通常用于复杂产品或有许多子类别的网站,在这种情况下,还得允许用户通过全局导航中的产品子类别链接,来跳过它们。延伸阅读:顶部导航 vs 侧边导航,到底哪种更好用?桌面和大屏幕上导航栏要怎么设计其实是一个经常被拿来探讨的问题,如今这也是 B 端设计中绕不开的一个设计问题。阅读文章 > 如何设计出体验更好的 UI 底部导航栏?编者按:设计 UI 底部导航栏可以说是绝大多数 UI 项目当中必然会遭遇的设计内容,而这篇来自设计师 Vikalp Kaushik 的文章详细梳理了底部导航栏的最佳实践:导航在 UI 界面当中是相当常见、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的基础组件。阅读文章 > 尼尔森团队出品!让用户沉迷产品的3个心理要素编者按:这篇文章出自于用户体验设计领域的专业机构 NNGroup,他们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角度入手,基于「自我决定论」重新梳理了驱动用户的3个核心心理需求,结合实际的设计案例进行了演示和解读:在 Nielsen Norman Group,我们倾向于说用户不是懒惰的,而是高效的。阅读文章 > 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category-pages
产品 代码 视觉 前言:在 2020 年,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候,B 端这一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那时,身为 B 端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我,也曾总结过,当时 B 端设计的诸多趋势,比如:多端需求:即桌面端、平板端、移动端的设计形式设计中台:拥有更为统一的设计平台,与这两年讨论较多的设计资产相同,都是起到快速协作的作用随着 2022 年的到来,B 端行业又会迎来哪些新的机会?今天我们就从整个的 B 端入手,回顾一下 2021 年的设计形式,展望一下 2022 年的设计趋势。当然趋势完全是我自己个人主观理解,仅供参考,如有异议,以你为准~完整的趋势,我们会分为视觉趋势与产品趋势:视觉趋势:主要围绕设计当中的细节展开,比如图标、色彩、字体、插画等产品趋势:主要是了解不同的 B 端产品当中究竟有哪些发展形式,对于设计师又会产生何种影响?视觉趋势1. 3D 设计风格虽然 3D 化的视觉风格早已到来,但是在 B 端市场上,3D 风格在此之前依旧表现的十分克制。随着 C4D、Blender 这些 3D 建模软件的不断普及,再加上互联网上关于 3D 建模教程的增多,你会发现 3D 风格的视觉表现,是一个 B 端视觉设计师的基本要求。而 3D 风格用在 B 端软件当中,会有两个使用场景:图标因为在 B 端产品当中,图标本身就是非常难以去表现,比如“物联网,大数据”,许多抽象词汇很难通过一个具象的事物进行表达,而在企业官网当中,在视觉表现上的要求又十分的高。因此你会发现,在视觉风格上的选择,往往只有 3D 图标 + 插画这一条路。并且 3D 图标的使用场景不会太过于局限,也可以用于产品的工作台、运营营销工具箱等页面,因此 3D 图标的出现,它的应用场景也会相比之前要更加的广阔。可视化大屏大屏设计也在不断的“内卷”,因为传统的 2D 可视化大屏所搭建出来的大屏已经满足不了企业的野心, 像 DataV 腾讯云图 ,大家都在朝着 3D 风格,炫酷的方向进行延展,因此也就会导致 3D 的视觉风格需求激增,而 3D 建模仿佛就是大势所趋。2. 新拟态虽然新拟态是在前两年的产物。这个设计风格背后,遭到了很多设计师的质疑与排挤。但是随着这个风格的不断成熟,感觉它在 B 端视觉领域(特指的是官网 ),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整体的风格,与官网的设计形式趋同。同时作为 B 端产品的官网,其实是更需要新拟态这种风格。因为电脑场景下鼠标光标对页面进行 Hover 操作给出的真实反馈,而使用了新拟态的官网按钮,给你的反馈非常真实。这里安利一下腾讯云的首页官网,大家就会发现在设计风格上大量的采取了新拟态元素,并且配合 3D 风格的图标,以及毛玻璃材质的设计,让它的设计瞬间加分不少。3. 开源的设计系统在去年,设计系统迎来了一波发展的高峰期,随着字节、腾讯,三大设计系统(Arco Design、TDesign、Semi Design)的开源,其实是给我们很多 B 端设计初学者,有了更加完整仔细的 B 端入门教程。比如 Arco Design 的组件用法 https://arco.design/docs/spec/link清晰的讲解了每一个组件的使用方式,以及注意事项,仔细阅读这里面的内容,其实就是 B 端设计的入门学习。而未来,国内的环境,开源的系统也会越来越多,大家可以针对这几大类不同的设计系统进行对比,或许会有一番收获。产品趋势4. 超级 app这里的超级 app 可能和大家潜意识里的支付宝、微信这些软件不太一样在 B 端行业,随着疫情的不断扩散、再加上两年时间的发展,很多 B 端产品的功能架构都出现了一个现象,产品的功能开始变得非常拥挤。因为 B 端软件的核心价值其实就是靠着一个又一个功能去累积,也就意味着随着 B 端产品的发展,功能模块在不断的累积,导致在设计层面,这样的现象变得更加严峻。你会发现左侧的导航菜单已经完全没有办法装下这些导航内容,而这一现象也反映在很多产品当中,比如我了解的飞书管理后台、薪人薪事 等等诸多 B 端产品,它们在整个导航内容上,已经增加到一级导航 15+ 、二级导航 40+ ,这无疑会开始对设计师的能力造成巨大考验。面对这一情况,许多导航菜单都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最近也在深入研究导航菜单过多时的解决办法,发现了一些新的导航菜单设计方法,有机会咱们重新梳理一下导航菜单的内容,将 B 端设计指南文章进行更新。6000 字干货!B端产品的导航菜单设计5步法导航菜单对于用户的使用来说尤为重要,本文是我从实际工作出发,结合自身产品和过去经验对于导航进行的一次全面总结。阅读文章 > 低代码定制化低代码一直是我关注的一个领域,先给不明白低代码的同学简单科普一下。低代码,一种快速开发应用的软件,将通用、可重复利用的代码形成组件化的模块,通过图形化的界面来拖拽组件并形成应用。低代码能够实现只写少量代码或不写代码,类似用“乐高积木”的方式来开发。在国外有很多著名的低代码成功案例。Outsystems(国外非常出名的低代码平台)帮助施耐德电气在 20 个月内推出了 60 款应用程序,开发过程加速了两倍;在 2012 年即将推出 Model S 之际,特斯拉放弃了 SAP 的 ERP 产品(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改用低代码开发平台 Mendix,用 25 个人四个月时间自建 ERP 系统。去年,低代码平台,也有很多新产品面世,其中就包含:因此你会发现,其实低代码就是在解决一件事,围绕着某一个业务场景,通过平台的持续完善优化。让所有的功能都能围绕这个业务展开,其中包括:权限、时间轴、流程、表单、公式等等,能够解决很多特殊的业务场景。而低代码会涉及到设计思路上的转变,以及低代码编辑器的出现,如何去设计如此复杂的配置流程,如何让用户能够快速上手,如果你能够有比较完整的思路,这些都会成为我们设计的新机会。行业细分随着互联网市场的不断发展,用户会越来越关注产品在自己行业的应用,比如 CRM,其实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现在 CRM 市场又会分为 SCRM、运营 CRM,等诸多产品。SaaS 类的平台也出现了负责从虚拟主机和数据库层面入手的 iPaaS 以及从应用和数据层面入手的 aPaaS。即使是大家经常使用的 钉钉、企微、飞书,它们也在各自的领域有所擅长。因为 B 端产品,在底层逻辑上是不能允许趋同的产品出现,如果你和别人的产品一样,其实是没有办法在目前的市场上立足。因此你会发现,虽然产品形式都会比较相同,但是 B 端市场十分广阔,大家都在去寻找自己产品的差异化。当然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这里也只是简单聊聊我自己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5000 字干货!超全面的B端设计规范总结不知不觉已经深耕在 B 端这个领域 3 年有余,很多人接触过 B 端后会觉得乏味,因为 B 端的设计在视觉上并没有 C 端那么有冲击力,更多的是结合业务逻辑,设计出符合业务需求的交互,以及界面排版的合理性,达到产品的可用性、易用性、好用性。阅读文章 >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CE青年交互设计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2022-b-end-design-trends
产品 用户 功能 竞品分析作为无论产品经理、运营岗或体验设计师,都是其必备技能和工作范畴之一,想必大家也应该有些许心得和体会。但是如何通过竞品分析提炼有效信息,为业务或设计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仍然值得进行更多的思考。文章主要介绍将用户体验五要素和表格对比法相结合的方式,系统阐述竞品分析的思路。为什么写该文章最近早上听两位同事的一段聊天。一位同事说自己很苦恼,不知道自己即将想购买的个人保险是否有什么潜在的风险。另一位同事则给她一个思路,可以给这家保险公司的竞争对手企业咨询一下,了解预购买的这份保险的问题。听了这段对话会发现竞品研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当我们无法判断一件事情的好或坏,最好的方式就是拿同类的产品来比较一下,也就是“货比三家”。可以发现,掌握竞品分析的研究思路不仅仅对我们的工作有帮助,而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帮助。竞品分析不等于货比三家竞品分析最早源于经济学领域。随着互联网的火热,现在被广泛运用于互联网产品生命周期的流程设计中。互联网产品 PRD 评审或设计方案评审时,都有可能被领导或相关评审同事询问:竞品的方向是什么?竞品是如何做的?所以竞品分析在产品设计流程中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近两年的工作发现大家在进行竞品分析时会存在的一些共性疑惑:对于竞品分析肯定不能简单归纳为”货比三家“这么简单,张在旺老师在《有效的竞品分析》书中对竞品分析的意义按照对产品及个人两个维度进行说明: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分析为什么是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去做竞品分析,《高效人士的 7 个习惯》(The7 Habits of Effective People)提到的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做竞品分析时也要明确的清楚自己的目标,目标清晰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分析,不至于最终的分析方向和目标偏离太远。竞品分析要怎么做1. 明确竞品分析的目标产品从概念提出到最后退出市场的整体生命周期中,竞品研究在不同阶段的目标也不同。首先了解当前产品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和用户特征,做到先「知己」再去「知彼」。起步期阶段:产品刚进入市场,该阶段大部分产品属于业务导向,通过竞品研究主要目的是验证其需求是否可行或产品的商业模式是否靠谱。该阶段可以通过使用波特五力分析、PEST、SWOT 等方法分析,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产品可挖掘的机会与产品可能潜在的威胁,借鉴其中产品的商业模式归纳特征,打造差异化产品。成长期阶段:该阶段更多的是业务导向往体验导向过渡,该阶段产品的基本雏形已形成。可以通过 KANO 模型等方式研究竞品中用户的期望属性以及魅力属性的功能与信息。从竞品中可以获得创新的亮点与思路,尝试 MVP 的方式快速寻求解决方式,突破现有产品模式。UI 进阶必学系列:需求分析工具 KANO 模型大家知道,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坚持分享一些基础的干货内容,那些看书、看分享很难系统搞得明白的知识点,这和我个人对基本功的执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文章 > 成熟期阶段:更多的是通过创新的功能与内容优化以达到满足体验和商业的目标。通过结合商业的诉求,持续关注核心的竞争对手产品的迭代与产品设计,为自己提供创新的思路,不断打磨现有产品的细节与体验。2. 竞品的选择对于竞品的选择上,也要根据竞品分析的目的不同,进行不同的竞品选择。“决策支持”或“预警避险”类的分析,则可以从“品牌竞品、品类竞品、替代品”中寻找竞品。比如携程酒店产品的分析,则品牌竞品、品类竞品和替代品可以选择去哪儿酒店、美团酒店、飞猪酒店以及民宿和短租类产品如:爱彼迎、途家等。竞品分析的目的是“学习借鉴”时,可以从“品牌竞品、品类竞品、参照品”中寻找竞品。依然以携程酒店为例,则参照品可以选择饿了么、美团外卖以及京东等平台为参照品。初步选取好竞品后紧接着就是对竞品进行分类,选择一个合适的维度进行产品分类,将分类结果结合自己产品特性和用户特性进行初步筛选。3. 竞品分析的思维框架对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产品的分析,笔者比较推荐 Jesse James Garrett 在《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书中的模型进行分析。用户体验五要素从 5 个层面拆解产品分析的维度,通过对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的拆解分析,可以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竞品。4. 战略层战略层主要是了解产品目前在公司的定位与阶段,目前产品的商业模式以及产品当前的核心定位是什么,讲清楚用户可以从产品中获得什么,公司可以从产品中获得什么,如果涉及到触点比较多,还要讲清楚,商家和用户以及平台之间的关系,建立平台性思考的思维框架模式。比如闲鱼二手闲置物品交易平台,该产品卖家在平台通过发布宝贝、鱼塘、话题等信息,平台则给予卖家一定商品的曝光和信誉评分,买家通过给平台提供一定的流量和交易额,平台则给予买家提优质的服务、交易和信誉。5. 范围层范围层主要研究竞品具有的基础元素以及核心具有的能力,推演产品的主要的核心功能、基础功能,了解功能之间的架构关系;同样以闲鱼产品为例,具有底层的基础元素是用户基础信息,平台具有信用体系和推荐的能力,则平台具有的亮点功能是交易担保以及兴趣推荐的功能。6. 结构层结构层主要包括信息架构与分类,该层面主要是对竞品的信息和功能之间的层级关系进行一定梳理,信息结构从产品的属性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复杂型的如运维类以及 Saas 类产品,另外一种是相对比较简单的 TOC 类的产品。通过对信息和功能结构的关系梳理,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竞品的信息与功能之间的关系。7. 框架层和表现层框架层和表现层则将页面模块以及页面元素拆分进行剖析,将页面拆成「模块-组件-元素-原子」。建议根据项目区分,并不一定每一个项目都要拆解到原子的颗粒去分析,掌握合理的度即可。在元素的对比分析中,结合打勾对比法的方式,重点关注核心的竞品,使用列表将信息进行分类罗列,通过打勾的方式对竞品功能拆分进行对比,保证分析的全面性以及在设计的落地层面上切实起到辅助决策作用。8. 竞品分析的准则为了保证分析报告的的质量,分析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评判的准则。应该是带着思考去看竞品,这里的思考比如说产品的可用性准则、IOS 设计规范、视觉设计的基础通用性规范去辩证看待竞品的设计。关于产品的设计准则,建议可参考尼尔森十大设计准则:使用竞品分析对产品改进竞品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回归设计本身,辅助我们的设计执行与落地,对于很多用户体验设计师而言,可能最大的障碍在于如何将分析的结论运用于设计方案中。1. 对竞品功能与信息的前期调研阶段项目前期阶段进行竞品分析,可以建议结论先行。将竞品分析中确认的范围层部分和业务先讨论起来,避免因为后期大的功能信息变动,导致后期方案的反复修改。2. 产品框架与信息结构分析阶段通过对竞品的结构与框架的研究,输出产品结构图与用户操作流程图,并且结自身和产品的用户特征给出建议的方案,针对不同的框架逻辑,可以多方案输出,分析每一种方案的优、劣势,让讨论更加聚焦方案本身,提升方案的说服力。3. 产品的迭代改进走查阶段根据竞品中的亮点功能与信息进行分层梳理,按照人有我无(竞品大部分都有的信息,但是自己的产品流程中没有的),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逻辑了解对方和自己产品的优劣势,重点关注人有我无的的产品功能、交互方式、视觉表现。结合竞品和自身产品的特性和从用户出发,综合考虑产品设计背后的本质根源,以及给用户解决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设计策略与建议。个人感想之前也见过一些小伙伴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做竞品的分析,其实竞品分析重点不是竞品选择的数量有多少,当然合适的竞品选择和细致的分析很必要,但是比较重要的是通过既有深度也有逻辑性的分析后,输出的启发性想法或者建议性方案更重要。发现合适的机会—研究可行性方案—落地机会,重点是最终是否能够将发现的机会推进和最终落地,形成一个很完整的闭环。做好竞品不是一定就能做好产品,竞品分析也只是产品设计与分析过程中一个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节,最重要的还是先需要了解自身产品的特性,了解自身产品中用户的使用场景,从用户角度出发,提出当前比较合理的策略方案会更贴合用户的所需。本文篇幅相对有点长,在个别方面的分析不足之处或有更好的建议,希望可以及时交流。参考文献《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Jesse James Garrett著;范晓燕译;《有效竞品分析》—张在旺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Stephen Richards Covey 著;万字干货!手把手教你学会竞品分析(上)我们做设计的时候经常会被问,为什么这么设计?阅读文章 > 万字干货!手把手教你学会竞品分析(下)上一篇带大家全面认识了竞品分析所用到的方法,以及竞品分析的原则和误区。阅读文章 > 欢迎关注「京东设计中心JDC」的微信公众号: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competitive-product-analysis-5
用户 文案 产品 当我们想要设计一个用户体验良好的页面时,文案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重要元素。它是连接用户和产品之间的重要桥梁,可以帮助用户理解产品,和产品沟通、交互,并指导他们做出重要抉择,完成任务。而微文案可能是设计当中最不起眼的文本元素,但是它们对于用户和产品而言有着巨大的影响。什么是微文案?微文案(Microcopy),是指在用户界面中,引导并帮助用户与界面发生交互行为的单词或短语。除了产品属性相关的内容(如标题等),其他在页面中出现的文案都可以属于微文案设计的一部分(如提示文案,按钮文案,弹窗文案等),大多数的微文案都将直接影响用户的行为:激发用户完成某一行为引导用户完成某一行为给予用户行为之后的反馈优秀的微文案,能够帮助用户更好理解产品服务,与用户产生共鸣。为什么我们需要微文案设计?当我们说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时,语言是重要的媒介,而用户与产品之间同样如此。斯坦福大学的克利福德教授在人机交互研究中发现:人们习惯于用人类社会的社交准则来和计算机进行交互。这是因为当人或者物使用语言和我们沟通时,我们的大脑会立即以人类的身份给予回应。所以,语言是使产品更加人性化的主要因素。产品的文案则充当了语言的角色,它可以使用户参与其中,影响他们的情绪,并把这种人机的功能性关系转化成人类的个人情感体验。而这种用户的情感体验才能够真正的彰显品牌个性,从而与其他产品区分开来。微文案设计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高了产品的可用性:它可以帮助用户预防问题的发生,并鼓励和指导他们进行操作,减少体验上的阻力。在 2017 年的谷歌 I/O 会议上,谷歌的资深界面文案设计师 Maggie Stanphill 解释了界面文案设计在团队中的商业价值。在他们将「预订房间」改成「检查是否有空房」之后,预订率增加了 17%。如何设计微文案?1. 精简语句。简洁高效地传达内容省略无用词汇,不重复用户已知事实;在绝大多数交互场景下,都无需界面描述出全部的细节。尽量提供简短、易于快速获取的内容。2. 使用用户熟悉的语言使用简单、直接、易于理解的词汇,让内容和指示更容易被用户接受和理解。简洁、暧昧模糊的说法,生僻和过于「文雅」的用词,会增加用户的认知负荷,所以应当尽量避免使用这类用户无法识别的词汇。3. 表述一致描述同一个事物的词汇要保持统一上下文的语法、语种、语序要保持统一操作的名称和目标页面标题的名称保持一致4. 完整、直接地阐述信息当我们希望用户进行一个操作时,要专注于用户能得到什么,以及用户的感受。在操作前引导告知用户操作的目的或重要性,能促进用户更愿意去执行。报错是设计中常见的功能,它同样是用户体验中不可小视的组成部分。报错会让用户情绪感到非常低落,所以好的报错微文案对于用户来说至关重要。当用户填写的内容出错的时候,你的报错信息应该符合用户的认知,用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述出来。尽可能清楚准确地描述报错的原因为用户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如果当前问题不能解决,告诉用户下一步可以做些什么在报错中加入情感5. 拉近彼此的距离直接使用「你」、「我」来和用户对话,与用户建立亲密感。避免使用「您」,让用户感觉太过疏远。6. 友好、尊重用户多给用户支持与鼓励,不要命令和强迫用户。如果你想留住你的用户,当出错的时候就不要责怪用户。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指责。其他微文案设计小点拾遗1. 按钮文案关注“我能得到什么”而不是“我如何能得到”,比如“下载”或“搜索”之类的通用词并不能让用户做出决定。结合场景,将会有更明确的行为指导。2. 成功提示,表扬用户任何提示或弹窗都是与用户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任务完成后,赞扬一下用户将给予用户继续下去的信心。3. 确认文案不仅仅只有“好的”“我知道了”“确认”4. 注意文案的标点符号为了帮助用户更加高效地扫视文本内容,可以省略不必要的断句点。以下元素单独出现时可以省略标点:标签标题输入框下的提示悬停文本中的提示表格中的句子以下元素单独出现时需要加上标点:多句或多段的文案和列表内容任何文字链前的句子微文案虽然细节,但是在关键环节对体验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日常中我们应多对细节推敲、斟酌、打磨,让产品和用户真正的实现“对话”。历时两月,总结出字数10000+的微文案设计指南本文撰写历时 2 个月,总结了以往的交互经验,翻阅了大量案例,所以本期文章看起来更像是一次分析报告,甚至会有些晦涩和无趣,建议和矿泉水一起服用。阅读文章 >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微交互Lab」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microcopy-design
用户 产品 数据 一文读懂设计师应该懂的数据指标和数据分析模型。设计师为什么要懂数据?市场现状不容乐观,伴随着红利(人口、流量)消退,资本寒冬,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审美层面的设计执行还远远不够,设计师需要具备数据眼光,从体验侧和商业侧入手,以数据为目标导向,精益设计,实现增长。同时随着数据方法论的广泛传播,设计师有必要将科学的数据模型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常见数据指标1. 什么是数据指标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叫指标,指标必须对业务有参考价值。数据指标是针对业务需求,使用收集手段,直接获得或者间接计算出来的一系列统计数据。数据指标贯穿整个设计流程,解释用户行为和业务变化,为设计提供依据,对结果加以验证。2. 常见的数据指标数据指标繁多,本文加以归类,便于理解。我们将常见的数据指标分为 3 大类:综合性指标:反映产品的整体情况流程性指标:反映用户的使用行为业务性指标:反映具体业务情况活跃用户:在特定的统计周期内,成功启动或操作过产品核心功能的用户(按照设备去重)。根据统>计周期不同,可以分为日活跃(DAU)、周活跃(WAU)、月活跃(MAU)。直接反映了产品的用户规模,是极为重要的指标。不同产品对应不同的使用频率,社交产品、资讯产品,如微信、今日头条等,其 KPI 考核指标一般都有日活跃用户数这项。但对于某些低频需求和临时性需求的 APP,如旅行、工具产品,则更加关注月活跃数。新增用户:安装应用后,首次成功启动产品的用户。按照统计周期不同分为日新增(DNU)、周新增(WNU)、月新增(MNU)。新增用户按照设备维度进行去重统计,如果该设备卸载了应用,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安装了该应用,且设备未进行重置,再次打开应用,则不被计算为一个新增用户。新增用户数代表公司潜力,在公司起步阶段尤其重要。新增用户量指标主要是衡量营销推广渠道效果的最基础指标。留存率:用户在某段时间使用产品,过了一段时间后,仍旧继续使用,这样的用户被称为留存用户。留存率 = 仍旧使用的用户/ 当初的总用户量。用户来了之后,是否能留得住,反映了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通常重点关注次日、3 日、7 日、30 日即可,并观察留存率的衰减程度。次日留存率:新增用户在第二天再次成功启动应用的比例。7 日(周)留存率:新增用户在第 7 天再次成功启动该应用的比例。这个时间段内,用户通常会经历一个完整的产品体验周期,如果这个阶段用户能够留下来继续使用产品,则很有可能成为产品的忠实用户;30 日(月)留存率>:新增用户在第 30 天再次成功启动该应用的比例。通常移动端产品的迭代周期为 2~4 周一个版本,所以月留存率能够反映出一个版本的用户留存情况。一个版本的更新,或多或少会影响部分用户的体验,所以通过对比月留存率能判断出每个版本的更新对用户的影响面积,从而定位到类似问题进行优化。根据 Facebook 公司提出的 4:2:1 理论,次日留存能达到 40%,7 日留存达 20%,30 日留存达 10%,就是相当不错的留存指标。在今天的互联网行业,留存是比新增和活跃更重要的指标,因为移动端人口红利没有了,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留住用户比获得用户更重要。人均使用时长:在特定统计时间段内,浏览一个页面或使用整个产品时,用户所停留的总时间除以该页面或整个产品的访问人数。该数据是分析用户粘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也可以侧面反映出网站的用户体验。平均访问时长越短,说>明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越差。例如,抖音的成功离不开强大的用户黏性,用户总会不知不觉就消耗了很多时间。这里的商业逻辑是,用户停留的时间越长,商业转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当然,对于即用即走的工具型产品不适用,相反,用户单页面停留时间长,很有可能是页面功能模糊,表意不清,用户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怎么用,证明信息传递效率低下。GMV (Gross Merchandise Volume):总成交金额,指的是拍下订单金额, 包含已付款、未付款、取消订单、退货的部分,即一旦生成订单号,就算在 GMV 内。实际订单可能全部支付,所以 GMV 肯定大于实际销售额,因此经常看到报道都是用 GMV 来展示平台规模。人均客单价>(ARPU):每个用户平均收入。ARPU=总收入 GMV/支付 UV。用户数可以是总平均在线用户数、付费用户数或是活跃用户数,不同产品标准可能存在差异。ARPU 可以再一步细分,当普通用户占比太多,往往会取付费用户数作为分母,来计算 ARPU。ARPU 的高低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分析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标准。高客单价行业,如>一些奢侈品行业,就非常关心这个指标,付费用户数虽然不多,但是个体消费能力极强。PV(页面浏览量):用户每一次对页>面访问均被记录 1 次,多次访问,访问量累计。理论上 PV 与来访者数量成正比,但是它不能精准指向页面的真实访问数,比如同一个 IP 地址通过不断的刷新页面,就可以制造出非常高的 PV。UV(独立访客人数):访问网站的一个 IP 地址为一个访客。固定时段内,相同的客户端只被计算一次。使用独立用户数作为统>计量,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某时间段内,实际上有多少个访问者来到了相应的页面。转化率:在一个统计周期内,完成转化行为的次数占总点击/曝光次数的比率。转化率=(转化次数/点击量)100%。以用户登录行为举例,如果每 100 次访问中,有 10 个登录网站,那么此网站的登录转化率就为 10%,而最后有 2 个用户关注了商品,则关注转化率为 2%,有一个用户产生订单并付费,则支付转化率为 1%。转化率是产品盈利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反映了产品的盈利能力。不同行业的转化率,关注点也不同,比如电商产品就要关注销售转化,看看参与活动的用户当中有多少是在活动后产生支付的,有需要的还可以根据数据分析出人均购买次数和购买金额。再比如我们监测注册量,就要关注注册转化率,看看这个活动给产品带来了多少新增用户。所以转化率可以针对性分析产品在哪些方面做的不足,可以快速定位到问题点。解决方法看这里:设计转化率越来越低?教你用数据推理出体验问题!随着互联网人口&流量红利的退场,“精益数据分析”“数据驱动”已经成为当下主流趋势。阅读文章 > 流失率:曾经使用过产品,由于各种原因不再>使用产品的用户。可以理解为留存率的反面,流失率高即留存率低。次日、7 日、30 日的流失率也是需要关注的。对于流失用户的界定依照产品类型的不同而不同,对于使用频率高的产品,如社交类产品,用户应该每天都会多次打开,此类产品的用户未登录超过 1 个月,我们就可以认为用户可能已经流失了。极端案例,如婚庆类产品,用户的打开频率相当低,所以不是每个产品都有固定的流失期限,而是根据产品属性判断。设计师和产品经理需要找到流失的异常数据,定位流失用户的原因,并在下个版本中修复产品中存在的问题。甚至还可以定位到流失的具体用户 ID,通过当时用户注册的个人信息进行跟进。跳出率 BR (Bounce Bate):用户来到落地页后,没有进>行操作就直接离开的比例。是评估落地页对用户是否有吸引力的关键指标。跳出率高,原因可能是产品/活动本身不够吸引,也可能是此类用户本身就不是产品的目标群体。退出率 ER(Exit Rate):指该页面是会话中“最后一页”的浏览量占该网站浏览量的百分比。退出率=当页退出次数/会话总访问量*100%退出率反映了网站对用户的吸引力,如果退出百分比很高,说明用户仅浏览了少量的页面便离开了,因此需要改善网站的内容来吸引用户,解决用户的内容诉求。访问深度顾名思义,用户对产品的访问深度(产品流程的完成程度)功能使用率除了关注活跃用户,也应该关注产品上的重要功能。如收藏,点赞,评论等,这些功能关系产品的发展以及用户使用深度。功能使用率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譬如用户浏览了一篇文章,那么浏览中有多少用户评论了,有多少用户点赞了,便能用点赞率和评论率这两个指标表达。又譬如视频网站,核心的功能使用率就是视频播放量和视频播放时长。启动次数即统计时间段内,用户打开应用的次数。重点关注人均启动次数,结合使用时长可进行分析。用户主动关闭应用或应用进入后台超过 30s,再返回或打开应用时,则统计为>两次启动,启动次数主要看待频数分布情况。使用时长统计时间段内,某个设备从启动应用到结束使用的总计时长。一般按照人均使用时长、次均使用时长、单次使用时长进行分析,衡量用户产品着陆的粘性,也是衡量活跃度,产品质量的参考依据。使用间隔用户上次使用应用的时间与再次使用时间的时间差。使用频数分布,观察应用对于用户的粘性,以及运营内容的深度。虽然是使用间隔,但是通过计算同一设备,先后两次启动的时间差,来完成使用间隔统计,充分考虑应用周期性和碎片化使用的特征。付费率愿意付费用户在所有用户中的占比。视频行业、电商行业等用户付费意愿较强,而一些工具>类的 APP 就比较尴尬,苦于找不到收费模式,或者现有的收费模式用户不买账,自然付费率就很低,如墨迹天气和万能钥匙等。复购率若把复购率说成营收届的留存率,你就会知道它有多重要了。和新增用户一样,获得一个新付费用户的成本已经高于维护熟客的成本。在不少分析场景中,会将首单用户单独拎出来作为一个标签,将两次消费以上的用户作为老客。用户第一次消费,可能是为了体验产品,可能因为是优惠推动促成了首次付费。而第二次付费难度会大大提高,第二次付费的成交率也会有断崖式下跌(相比于次日留存)。非首单付费意味着用户对产品产生真实认可和强大信任。退货率退货率是一个风险指标,越低的退货率一定越>好,它不仅直接反应财务水平的好坏,也关系用户体验和用户关系的维护。数据的获取方式数据主要有 3 种获取方式:二手资料数据:别人的调研结果问卷调研数据:收集用户“说的话”应用埋点数据:看到用户“做的事”1. 二手资料数据:目标资讯:行业数据、竞品数据。包括:商业交易数据、用户群的态度和意愿、用户舆论指数、竞品的用户规模和盈利状况等。市场数据,立项期对产品方向有一定指导意义、了解市场、差异化定位。获取手段:百度指数、企鹅智酷、艾瑞、尼尔森、各大科技资讯平台2. 问卷调研数据:收集用户“说的话”定义:向目标用户发放问卷并收集,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信息重点:用户自述的历史行为、主观态度或评价举例:>用户满意度查询、流失用户原因调查等本质:建立假设-使用抽样调查的统计方式-得到用户自述的答案常用指标:NPS(Net Promoter Score)推荐净值。以一个简单问题,衡量顾客对企业品牌/商品的忠诚度。“0-10 分,你会有多大意愿推荐我们的产品或服务给你的亲朋好友?”,0-6 分叫贬损者,7-8 分叫中立者,9-10 分叫推荐者,推荐者的比例减去你的诋毁者比例,就是一家企业的 NPS。从这个数值可以看出企业的客户当中推荐者和批评者哪一方比较多,分数为正表示愿意持续购买、加购或是做口碑的客户占多数,也就是所谓的忠诚客,那么企业会有正向成长,反之亦然。3. 应用埋点数据:看到用户“做的事”定义:在产品中植入代码,设定触发条件,当满足条件时,记录日志,获得用户行为数据。实际操作中,触发条件的设定至关重要,需要定义数据指标,跟开发提前沟通。分类:曝光埋点:>捕捉页面被展示的次数,可以针对整个页面,或者页面中的某个区域。如,常说的 PV、UV。操作埋点:用户对页面的某个区域进行手势操作时,打点记录。对应,也称之为某个操作的 PV、UV。时长埋点:标记以上两类埋点并计算时间差获得。如计算页面停留时长可以通过,离开页面的时间 t1-进入页面的时间 t2 获得。离开的定义:点击页面左上角返回或点击页面具体模块跳转到次级页面。基于以上 3 种原始数据,可以计算出:点击率、功能渗透率、人均点击次数、人均使用时长等具有对比价值的数据。相比二手资料和问卷调研,卖点数据更加贴合用户真实的表现,灵敏度高、可挖掘性强、客观衡量指标帮助迭代。数据分析方法1. 行为事件分析:研究某行为事件的发生对企业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企业借此来追踪或记录的用户行为或业务过程,如用户注册、浏览产品详情页、成功投资、提现等,通过研究与事件发生关联的所有因素来挖掘用户行为事件背后的原因、交互影响等。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而关注不同的事件指标。2. 漏斗分析:是一套流程分析,它能够科学反映用户行为状态以及从起点到终点各阶段用户转化率情况的重要分析模型。一般的用户购物路径为激活 APP、注册账号、进入直播间、互动行为、礼物花费五大阶段,漏斗能够展现出各个阶段的转化率,通过漏斗各环节相关数据的比较,能够直观地发现和说明问题所在,从而找到优化方向。价值:监控用户在各个层级的转化情况,全流程中最有效转化路径;同时找到可优化的短板,提升用户体验;多维度切分与呈现用户转化情况,成单瓶颈无处遁形;不同属性的用户群体漏斗比较,从差异角度窥视优化思路。注意点:步骤间的流失不可避免,步骤越多,流失越多。缩减步数,在漏斗>分析层面有利于减少流失率。但是根据复杂度守恒原则,每步的复杂度上升,会带来用户体验的下降。因此,路径的步数和页面复杂度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用最终转化率(完成率)来衡量效果。3. 留存分析:是一种用来分析用户参与情况/活跃程度的分析模型,考察进行初始行为的用户中,有多少人会进行后续行为。这是用来衡量产品>对用户价值高低的重要方法。可以反映产品的整体留存或某个功能模块的留存。4. 对比分析:注意控制变量,如果一段时间内产品的日活突然大幅提升,原因可能有很多:改版、热点事件相关、运营推广等等,只有在其他条件都一致的情况下,才能衡量某一具体条件对结果产生的影响。数据分析模型HEART 模型:参与度,指的是被动形式的用户行为,包括用户活跃度和曝光 UV、PV 等。反应了对使用产品的意愿。接受度,侧重主动形式的用户行为,如对某功能的使用。留存度,一段时间内,连续活跃的用户,可以视为留存用户或忠实用户,这些用户是促成产品盈利的关键因素。任务完成度,核心功能环节的完成情况。愉悦度,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主观情感之和。常体现在用户评价中。更多关于这个模型的分析:产品体验度量设计指南(一):谷歌HEART模型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的消失,互联网进入了以产业互联网为代表的下半场,各大企业的关注点聚焦到了如何获取企业及行业利润上来。阅读文章 > AARRR 模型:拉新,了解并定位目标用户人群,尽可能将其引流吸收至自家产品。落地页是设计关键点,需要明确传达产品的核心价值,短时间内吸引用户。激活,吸收新用户之后,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引导用户再次使用产品。活跃度对应的两个关键指标是平均使用时长和平均每日启动次数。提高留存率,产品是否能真实地留住用户,反应了用户对产品的粘性。变现,通过一些手段从用户身上取得营收。传播,通过提升用户体验或者裂变奖励等手法,激励用户将产品分享给朋友。提升活跃与留存 4 种方式:1.有效触达,唤醒用户:指的是通过手机 PUSH、短信和微信公众号等能够触达到用户,唤醒沉睡用>户启动 APP 的方式,是提升留存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游戏老用户短信召回,电商老用户召回,召回肯定是有成本的,所以要根据用户以往行为,进行分析定为,找到召回率最高的那部分用户,(如 RFM 模型定为核心用户)2. 搭建激励体系,留存用户:好的激励体系,可以让平台健康持续发展,让用户对平台产生粘性,对提升留存非常有效。>通常使用的激励方式有成长值会员体系、签到体系、积分任务体系。3.丰富内容,增加用户在线时长:这点游戏产品做的非常好,各种玩法活动本身就吸引用户投入时间成本,游戏又不断强化社交属性,更增加用户粘度与成本投入。4.数据反推,找到你的关键点:比如知乎,评论超过 3 次,用户就会留存下来,很难流失。比如有些游戏产品>,一旦玩家跨过某个等级就就很难流失。这些都是你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才能找到的关键节点。用一篇文章,让你掌握能让用户快速增长的AARRR 模型AARRR模型因其掠夺式的增长方式也被称为海盗模型,是Dave McClure 2007提出的,核心就是AARRR漏斗模型,对应客户生命周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获客和维护客户的原理。阅读文章 > RARRA 模型:与 AARRR 模型侧重不同,RARRA 模型更加侧重产品本身,不着急获客,先把产品做好,营造好口碑,确保用户有好的使用体验,让用户自愿传播产品。部>分产品通过邀请码的形式,来打造圈层感。相比于侧重拉新的 AARRR 模式来说,RARRA 模式更加稳健保守,在运营侧投入较少。RARRA 模型强调用户运营,以精细化运营带动二次购买、交叉销售和拉新获客。小结数据的作用监控产品,发现问题:通过数据埋点监测,实时监测产品状况,为改版提供方向和参考。验证设计:通过定性、定量手段,衡量改版效果。发掘机会点,助力增长:发现新的商业机会和产品爆发点,着力用户、数据增长。成为一名解决产品问题的设计师随着行业发展,设计师需要具备的素养越来越高。单纯设计执行已经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设计师具备数据思维。设计师除了保证审美在线之外,更要理解设计的来源与验证,让设计更加理性。感谢阅读。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the-data-analysis
状态 信息 产品 缺省状态属于交互的边缘状态,很容易被忽略,造成设计不完整。为了保证设计完整性,对缺省状态进行整理很有必要,以免缺漏。大纲:缺省状态的出现原因和分类缺省状态的组成缺省状态的视觉样式组件化与复用缺省状态的出现原因和分类UI 界面上展示的信息可大致分为固定信息和动态信息两类。所谓固定信息是指,不需要请求服务器的信息类型,例如底部标签栏的图标是以切片的形式存在于安装包中,总是可见。而动态信息是会随场景变化的,如下拉刷新操作一般都伴随着信息的实时更新,这类信息就属于动态信息。以请求服务器是否成功为依据,缺省状态主要分类两大类:请求失败:网络环境原因 或 设备原因请求成功:数据正常且为空 或 数据异常其中,数据正常且为空的状态,我们习惯性称其为空状态。除了空状态之外的其他缺省状态,可以认为是异常状态。缺省状态的组成不同场景、不同产品,缺省页组成都可能不同。为了便于讨论,拿电商产品的搜索无结果为例进行分析。从组成上来看,淘宝和小红书进行了状态说明:根据当前关键词,无搜索结果,提示用户可以尝试更换关键词。而京东将状态提示压缩在很小的区域范围内,一句文案简单表意,使用了绝大多数屏幕空间来推荐其他商品。造作除了商品推荐之外,提供了行为引导。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目标侧重,从体验的角度上来讲,淘宝和小红书状态更加清晰明确。而推荐商品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促成交易。产品层面,空状态也有可以发挥的空间,主要是引导用户行为和推荐相关内容。行为引导,目的是让用户快速熟悉产品并产生使用记录,增加粘性。内容推荐,不论是电商推荐商品或者社交平台推荐人,都是增加用户和产品之间联系的一个很好手段。缺省状态的视觉样式缺省状态的视觉表达样式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体现了不同的产品调性。从简约克制到丰富的情感化表达,也是逐渐增加视觉元素的过程。组件化与复用当业务模块众多时,可能涉及到的空状态和异常状态对应的具体页面数量巨大,将所有情况遍历、梳理、归类为 n 种类型,再进行统一设计,不仅节约设计成本,更可以使产品群整体性更强,进一步突出专业性和品牌感。以下是有道词典的案例。结语:尽管缺省状态是边缘状态,但是很好体现了产品的质感、特性和细节,值得仔细打磨。更多设计缺省页的方法:本篇来源:优设网原文地址:https://www.uisdc.com/the-default-design